[实用新型]散装发光二极管自动成型机无效
申请号: | 201020578790.9 | 申请日: | 2010-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2585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11 |
发明(设计)人: | 曾昭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和达电子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3B23/217 | 分类号: | C03B23/217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华南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15 | 代理人: | 梁永宏 |
地址: | 523710 广东省东莞市塘厦镇莲湖***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散装 发光二极管 自动 成型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光二极管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散装发光二极管自动成型机。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对节能减排、环保安全需求的迫切需要,能耗低、寿命长、抗振性能好的LED灯(也称之为发光二极管)应用的越来越广泛。在发光二极管的组装加工前,需要将发光二极管的灯脚进行成型和切脚处理,以便于将发光二极管进行下一步工序的组装加工。在给发光二极管的灯脚进行成型和切脚处理时,通常采用的是人工操作,操作工人利用钢丝钳等辅助工具对一个一个的发光二极管或其灯脚进行成型和切脚处理,成型和切脚处理工序非常费时费力,而成型和切脚处理的效果也不理想。由于采用的是人工成型和切脚,各个工人完成的成型和切脚后的形状也不一致,给发光二极管的下一步工序的组装带来诸多不便,严重影响发光二极管及其相关产品的生产效率。
因此,市场上迫切需要一种能自动将散装发光二极管进行成型和切脚处理的设备,以提高发光二极管加工的品质、节约成本和减少人力依赖。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自动对发光二极管进行成型和切脚处理的散装发光二极管自动成型机。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散装发光二极管自动成型机,包括机架、供料振动盘及振动送料装置,供料振动盘的元件输出端与振动送料装置的元件入口连接,机架设置有控制电路,所述机架设置有拨料机构及成型模组,成型模组设置于拨料机构的下方;所述拨料机构包括设置于机架的滑轨座及设置于滑轨座的横向导轨, 该横向导轨设置有可横向滑动的滑块,该滑块设置有可开合的料夹机构;滑轨座设置有用于驱动滑块横向滑动的第一驱动机构;所述成型模组包括模架及设置于模架的纵向导轨,该纵向导轨设置有两个可纵向滑动的模具基体,两个模具基体相对的一侧设置有成型模具;所述机架设置有用于驱动模具基体相互远离或相互靠拢的第二驱动机构。
其中,所述料夹机构包括可转动设置于滑块的联动齿轮、可活动设置于滑块的上联动齿条和可活动设置于滑块的下联动齿条,上联动齿条和下联动齿条相对布置,上联动齿条和下联动齿条均与联动齿轮啮合连接;上联动齿条的前端部和下联动齿条的前端部分别设置有料夹公件和料夹母件,料夹公件和料夹母件的下端均设置有凸起的夹紧块;所述上联动齿条的后端部连接有丝杠螺母,所述滑块设置有电动机,电动机连接有丝杠,该丝杠与丝杠螺母螺纹连接。
其中,所述料夹机构有四组,分别为第一料夹机构、第二料夹机构、第三料夹机构及第四料夹机构;四组料夹机构的上联动齿条的后端部均与同一丝杠螺母螺纹连接。
其中,所述成型模具有三组,分别为矫正模具、整形模具及切脚模具,当滑块运行至横向导轨的左部时,矫正模具、整形模具及切脚模具分别位于第四料夹机构、第三料夹机构和第二料夹机构的正下方。
优选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设置于滑轨座的第一电动机、与电动机连接的第一丝杠及设置于滑块的第一丝杠螺母,第一丝杠与第一丝杠螺母螺纹连接。
另一优选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设置于滑轨座的第一双向压力缸,第一双向压力缸的驱动杆与滑块连接;所述第一双向压力缸为第一双向气压缸或第一双向液压缸。
其中,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枢接于机架的凸轮轴、设置于凸轮轴的凸轮、设置于凸轮轴的从动轮及带有主动轮的第二电动机,所述主动轮与从动轮传动连接;所述模具基体设置有复位弹簧,机架设置有弹簧定位柱,该复位弹簧的一端与模具基体连接,该复位弹簧的另一端与弹簧定位柱连接。
其中,所述主动轮与从动轮的传动连接为齿轮传动连接、同步带传动连接或链传动连接。
其中,所述机架设置有电器控制组件,该电器控制组件包括用于控制供料振动盘的供料速度的第一调速器旋钮、用于控制振动送料装置的供料速度的第二调速器旋钮、控制第一电动机或第二电动机的转速的第三调速器旋钮及控制手动或自动的选择开关;
所述第一调速器旋钮、第二调速器旋钮、第三调速器旋钮及选择开关均与控制电路电连接。
其中,所述机架设置有安全防护罩,拨料机构及成型模组均位于安全防护罩的内部;所述安全防护罩设置有可开启和关闭的透明罩门,该透明罩门设置有手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和达电子设备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和达电子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7879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