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焊网机上的电极梁同步调整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020582795.9 | 申请日: | 2010-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3311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18 |
发明(设计)人: | 陈振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市建科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11/36 | 分类号: | B23K11/36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鼎和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1 | 代理人: | 李凤 |
地址: | 300402 天津市北辰***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焊网机上 电极 同步 调整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焊网机,特别涉及的是焊网机上的电极梁同步调整机构。
背景技术
在生产过程中,焊网机在焊接不同钢筋直径的网片时,需要对上电极进行上下位置的调整,由于上电极固定在上电极梁底部,因此只有调整上电极梁的位置才能实现对上电极位置的调整。
现有技术焊网机的上电极梁调整过程是:先松开上电极梁两侧与机架固定在一起的螺母,用吊车吊起上电极梁,将上电极梁调整到合适的位置后,锁紧上电极梁与机架之间的螺母。现有技术焊网机调整电极梁存在费时、费工,调整效率低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省时、省工,调整效率高的焊网机上的电极梁同步调整机构。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焊网机上的电极梁同步调整机构,所述电极梁同步调整机构包括:上电极梁,在上电极梁底部固定带有上电极和上电极座的往复驱动单元,还包括有结构相同位置对称的两个导柱,所述两个导柱下部分别固定在两个机架上;所述两个导柱的上部分别贯穿上电极梁两侧端部,上电极梁两侧端的下部与两个导柱之间设置有驱动上电极梁沿两个导柱上下移动的驱动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克服现有技术上电极梁调整的缺陷,利用结构简单的蜗轮蜗杆驱动机构就能实现上电极梁调整,省掉吊车等辅助设备,节省人力物力,降低调整时间,提高生产效率。本实用新型适用范围宽,既能手动调整上电极梁的高度,也能利用电控系统自动调整上电极梁的高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是图1左侧视图;
图3是图1中驱动机构局部放大图;
图4是图3中F-F剖视放大图。
《附图中序号说明》
1:机架;2:下电极梁;3:下电极座;4:下电极;5:上电极;
6:上电极座;7:往复驱动单元;8:导柱;9:驱动机构;10:纵筋;11:横筋;12:上电极梁;13:上轴承;14:蜗轮座;15:手柄;16:蜗杆;17:通孔蜗轮;18:下轴承;19:螺栓;20: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一步详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图2是图1的侧视图;图3是图1中驱动机构局部放大图;图4是图3中F-F剖视放大图。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焊网机上的电极梁同步调整机构,所述电极梁同步调整机构包括:上电极梁12,在上电极梁12的底部固定带有上电极5和上电极座6的往复驱动单元7。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有结构相同位置对称的两个导柱8,所述两个导柱8下部分别固定在两个机架1上;所述两个导柱8的上部分别贯穿上电极梁12两侧端部,上电极梁12两侧端的下部与两个导柱8之间设置有驱动上电极梁12沿两个导柱8上下移动的驱动机构9。
所述驱动机构9包括:蜗杆16、通孔蜗轮17。
所述蜗杆16两端分别被支撑在上电极梁12两侧内的轴承上,蜗杆16一端固定有手柄15,该手柄15位于上电极梁12外侧。
所述通孔蜗轮17有两个分别设置在上电极梁12两侧内并与蜗杆16啮合,通孔蜗轮17内孔贯穿导柱8,通孔蜗轮17上下两侧用螺栓19固定在蜗轮座14和螺母20之间,蜗轮座14和螺母20的外径与上电极梁12内孔之间分别设置有上轴承13和下轴承18;所述蜗轮座14内径与导柱8之间有间隙;所述螺母20的内螺纹配装在导柱8的外螺纹部分上。
所述往复驱动单元7是气缸、液压缸。
在所述上电极5和上电极座6的下部设置有下电极梁2、下电极座3和下电极4;所述下电极梁2固定在两个机架1之间,下电极梁2顶部支撑有下电极座3和下电极4。纵筋10和横筋11位于下电极4和上电极5之间进行焊接。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进行说明:
当需要调整上电极梁12时,先转动手柄15,蜗杆16随之转动,与蜗杆16啮合的蜗轮17转动,与蜗轮17固定在一起的螺母20跟着一起旋转,螺母20与导柱8的外螺纹部分旋合,使上电极梁12沿导柱8上下移动,完成上电极梁12上下位置的调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市建科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市建科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8279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水溶性八羟基卟啉的一步合成方法
- 下一篇:吗啉类酪氨酸激酶抑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