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飞轮热燃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20583061.2 | 申请日: | 2010-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23652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02 |
发明(设计)人: | 纪大任;纪瑞麟;王晟暐 | 申请(专利权)人: | 碧达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G1/043 | 分类号: | F02G1/043;H01M8/06;H02K3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智英财专利代理事务所 11301 | 代理人: | 陈践实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北市***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飞轮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能源转换装置,指一种可将热能转换成机械能,并以产生电能的飞轮热燃装置。
背景技术
然而现有热燃机结构使得能源转换上的效益无法提升,其中,现有热燃机主要区分成内燃机及外燃机两种,并根据机构的不同再区分成径向(立式)或轴向(卧式),又,径向是指气缸活塞与转轴轴心呈垂直者,而轴向是指气缸活塞与转轴轴心呈平行者,然而上述两种结构在运作时,于一个工作周期内仅能进行单方向的运作,进而使能源转换的效率变低,又,传统汽油热燃机主要区分成二行程(Two stroke)与四行程(Four stroke),其中,二行程汽油内燃机是以径向活塞,进行上下位移一次,运用一曲柄轴完成进气、压缩、膨胀及排气四个运作流程,而四行程汽油内燃机是借助径向活塞产生上下位移两次,使曲柄轴完成进气、压缩、膨胀及排气四个步骤,以完成汽油化学能转换机械能的转换,又,上述汽油内燃机的径向活塞属于开放性的气循环交换,于运作时需与大自然空气进行交换,进而导致转换的机械能效率降低,且经转换后的汽油,部份以废气的方式排放出,导致环境污染及温室气体的产生,且无论利用柴油或汽油作为能源转换媒介的传统内燃机,皆需与大自然空气进行开放式交换,借助冷空气吸入与石化燃料产生混合,再经由内燃机压、爆、排等行程进行能源转换,最后以热废气型态排出,如此在能源转换上的效率,仅有少数的化学能转换成机械能,其余皆以热废气的形式流失或受到物体重量及磨擦损耗而损失;又,传统外燃机主要区分为开放式或封闭式的工作流体循环,其中,开放式的工作流体运作时,利用单 缸单活塞进行空气的热胀冷缩循环,且运作时需借助与大自然空气进行气体循环,以获得用以制冷的冷空气,却也导致运作时的效率相对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主要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热源启动,借此以提升能量转换时的效率,满足节能环保需求的飞轮热燃装置。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飞轮热燃装置,其包括:
一个轴向运动装置,成形有一个冷腔室及一个热腔室,该两腔室相连通,一个轴向活塞借助一个活塞承柱组设于该冷、热腔室之间;
一个径向运动装置,具有一个第一方向轴架及一个第二方向轴架,且该第一方向轴架及该第二方向轴架与一个运动导轨相组设,且该径向运动装置与该轴向运动装置的该活塞承柱相连接;以及
一个飞轮电磁感应装置,具有一个定子及一个转子,该转子与该径向运动装置相组设,该定子上具有一个径向感应线圈及一个轴向感应线圈,该转子上具有一个径向磁体及一个轴向磁体。
本实用新型以“热”作为主要驱动源,由一轴向运动装置、一径向运动装置及一飞轮电磁感应装置所组构而成,借助热源驱使轴向运动装置产生运作,并连动径向运动装置产生圆周运动,而飞轮电磁感应装置因径向运动装置的运作,产生电力。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在于:利用热源启动,例如太阳热能或燃烧热能,由一轴向运动装置、一径向运动装置及一飞轮电磁感应装置所组构而成,借助热源驱使轴向运动装置产生运作,并连动径向运动装置产生圆周运动,而飞轮电磁感应装置因径向运动装置的运作,产生电力。借此以提升能量转换时的效率,满足节能环保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构件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构件组成示意图(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构件组成示意图(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构件组成示意图(三)。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流程图。
其中:
10 飞轮热燃装置
101 轴向运动装置 102 径向运动装置
1011 活塞承柱 1021 运动导轨
1012 热腔室 1022 第一方向轴架
1013 冷腔室 1023 第二方向轴架
1014 轴向活塞 1024 线性培林
1015 线性培林 1025 第一运动盘
1016 热循环管 1026 第二运动盘
1017 回热器
1018 制冷器
1019 冷水循环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碧达科技有限公司,未经碧达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8306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