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卸车厢与副车架连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20583376.7 | 申请日: | 2010-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0118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20 |
发明(设计)人: | 廖警;蓝军;梁冲;黄忠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重汽集团柳州运力专用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1/18 | 分类号: | B62D21/18;B60P1/28 |
代理公司: | 柳州市集智专利商标事务所 45102 | 代理人: | 黄有斯 |
地址: | 545112 广西壮族自***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卸车 车架 连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涉及特种汽车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自卸车厢与副车架的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自卸车副车架的架体是由两根纵梁以及连接这两根纵梁的横梁构成。纵梁采用的是横截面为方形的管,而车厢倾翻轴与副车架铰接的车厢底板纵梁也是采用同样的横截面为方形的管,连接时两者相互叠合,副车架对底板纵梁无限位,因此车厢的重心比较高,防侧翻能力差,不利于在山路和工况差的道路上运行,影响整车的稳定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自卸车厢与副车架连接装置,能够降低车厢的重心,对底板纵梁限位,防侧翻能力好,整车稳定性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方案是包括有车厢底板纵梁以及与车厢底板纵梁通过车厢倾翻轴铰接的副车架,副车架由两根纵向排列的纵梁以及横向连接这两根纵梁的横梁构成,所述的两根纵梁分别由位于外侧的横截面呈“Z”型的衬梁和位于内侧的横截面呈“L”型的主纵梁相互焊接构成,当所述的车厢底板纵梁与副车架在叠合状态下,所述车厢底板纵梁的下部架在所述横截面呈“L”型的主纵梁上及横截面呈“Z”型的衬梁的内侧。
在上述方案中在所述副车架一端的两外侧可分别焊接有连接盒,所述的车厢倾翻轴穿装在所述的连接盒内。
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由于副车架的两根纵梁分别由位于外侧的横截面呈“Z”型的衬梁和位于内侧的横截面呈“L”型的主纵梁相互焊接构成,当车厢底板纵梁与副车架在叠合状态下,车厢底板纵梁的下部架在所述横截面呈“L”型的主纵梁上及横截面呈“Z”型的衬梁的内侧,因此降低了车厢的重心,而横截面呈“Z”型的衬梁可以对车厢底板纵梁形成限位,从而提高了车辆的防侧翻能力,和车辆运行的稳定性。2、在副车架一端的两外侧分别焊接有连接盒,车厢倾翻轴穿装在连接盒内形成宽尾结构,防止车辆左右摆动,防止举升侧翻,提高车辆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图2的A-A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作进一步详述:
如图1、图2、图3所示,自卸车副车架的架体由两根纵向排列的纵梁2和多根连接这两根纵梁2的横梁1、斜拉梁4构成。纵梁2是由一根壁厚为8mm,横截面呈“L”型的主纵梁与一根同样壁厚为8mm,横截面呈“Z”型的衬梁相互焊接构成。副车架与车厢底板纵梁通过车厢倾翻轴7铰接,车厢底板的纵梁嵌入纵梁的下凹平台内,下凹平台的侧边对车厢的底板纵梁形成限位,当两者处于叠合状态下,厢底板纵梁的下部架在横截面呈“L”型的主纵梁上及横截面呈“Z”型的衬梁的内侧。在所述副车架的尾部设有连接两根纵梁2端部的后横梁5。副车架尾端的两外侧分别焊接有连接盒6,车厢倾翻轴7穿装在连接盒6内加宽了副车架的尾部,防止车辆举升侧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重汽集团柳州运力专用汽车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重汽集团柳州运力专用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8337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拖车底盘、发电机组底盘及油箱三位一体的拖车
- 下一篇:平板车联接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