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客车车身整体式U型梁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020585352.5 | 申请日: | 2010-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568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08 |
发明(设计)人: | 谢长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丰泰国际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31/00 | 分类号: | B62D3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1025 福建省厦门市海***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客车 车身 整体 结构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客车车身的结构,特别涉及一种客车车身整体结构的改进。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的客车车身整体框架结构都是采用六大片(既前围骨架总成、后围骨架总成、顶盖骨架总成、左侧围骨架总成、右侧围骨架总成、地板骨架总成)拼焊而成如图3所示的外框架结构,外框架结构内设有内框架结构10,外框架结构外设有车顶外护面、侧窗玻璃、辊压蒙皮、行李仓门等外附件(图中未示)。
如图3所示,由于此种车身框架结构具有从车头贯穿到车尾的纵梁40,因此车身结构侧重的是纵向的受力,在车辆受到撞击时,其纵向受力大部分由纵梁40吸收而减轻了纵向车身变形。但是这种结构在侧窗立柱400的上止口处41、下止口处51的连接结构为侧窗立柱400与纵梁40对接的焊接,从而产生无法避免的偏弱,导致侧向抵抗冲击力较差。在车辆受到撞击时,车身框架的受力集中点恰恰位于侧窗玻璃上、下边沿骨架的交汇处,也即侧窗立柱400的上止口处41、下止口处51。如图4所示,在撞击产生的外力F作用下,受力集中点即侧窗立柱400的下止口处51由于采用侧窗立柱400与纵梁40对接的焊接结构,焊缝处容易断裂,同理,另一个受力集中点即图3中侧窗立柱400的上止口处41焊缝也容易断裂,也从而使整车产生较大的变形,造成乘客伤亡。对多次客车交通事故的伤亡统计表明,大部分乘客伤亡都是车身严重的侧面变形导致,所以增加车身断面的强度成了目前增强客车安全性的首要任务之一。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客车车身整体式U型梁结构,其目的在于解决现有客车结构中车身侧面受冲击能力较大的问题,提高客车的整车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客车车身整体式U型梁结构,包括外框架结构,外框架结构内设有内框架结构,外框架结构外设有车顶外护面、侧窗玻璃、辊压蒙皮、行李仓门,其特征在于:外框架结构具有两根以上的开口朝下的整体式U型横梁,U型横梁纵向排列,具有两端分别固设于相邻横梁上的纵梁将相邻U型横梁连接而成外框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设计理念来自仿生学龙骨的形状,其原理是骨架整体可承受纵向、横向的外力,将外力分散,使身体断面的变形永远保持一定的范围,从而保证了内脏的安全。本实用新型设计方案就鉴于这种龙骨结构,将多个独立的“U”型横梁梁在纵向分别由纵梁(根据不同部位各为车身顶盖纵梁、侧窗玻璃下纵梁、腰梁及行李仓纵梁)连接成一个封闭的外框架整体;其技术特点在于当车身受到侧向外力撞击时,主要受力点处在侧窗玻璃上、下边沿骨架的交汇处,而整体式“U”型梁此处为整体方钢,未受焊接所带来的材质变化,变形量极小,不会产生断裂,从而保证了乘客的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三维示意图;
图2:为图2中“A”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现有技术常规车身的结构三维示意图;
图4:为图4中“B”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外框架结构具有若干根开口朝下的整体式U型横梁1纵向排列,U型横梁1截面如图1所示,若干根两端分别焊接于相邻U型横梁上的纵梁20(根据位置不同分别为车身顶盖纵梁、侧窗玻璃下纵梁、腰梁及行李仓纵梁)将相邻U型横梁连接而成外框架。外框架结构内设有内框架结构10,外框架结构外设有车顶外护面、侧窗玻璃、辊压蒙皮、行李仓门(图中未示)。
图2中撞击产生的外力F作用于车身侧面U型横梁1时,其受力集中点31(也即侧窗玻璃下边沿骨架的交汇处)由于U型横梁为贯穿过受力点,整体受力,图2中的受力集中点31处未受焊接所带来的材质变化,避免了由于材料变质而产生的断裂,只是极小的材料变形,保证了整车的安全性,同理,图1中受力集中点21(也即侧窗玻璃上边沿骨架的交汇处)也避免了由于材料变质而产生的断裂,只是极小的材料变形,保证了整车的安全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做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丰泰国际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未经厦门丰泰国际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8535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充电装置及控制方法
- 下一篇:一种指甲钳型剥线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