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人工泪小管无效
申请号: | 201020588342.7 | 申请日: | 2010-11-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7987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29 |
发明(设计)人: | 张晶;孙红霞;刘岩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晶 |
主分类号: | A61F2/82 | 分类号: | A61F2/82;A61F2/02 |
代理公司: | 威海科星专利事务所 37202 | 代理人: | 于涛 |
地址: | 264300 山东省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人工 泪小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地说是操作方便、使用效果好的一种人工泪小管。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泪小管阻塞和泪小管断裂是常见的眼部疾病,现阶段主要采用泪道探术或者泪道植管术等手段进行治疗,其中泪道探术操作简单、损伤性小,但其治疗效果不稳定,复发率高。泪道植管术是将硅胶制成的人工泪小管植入人体泪小管中,经过大约三个月的治疗后,将其拔出,从而疏通泪小管的阻塞,使其恢复通畅,然而现阶段用于泪道植管术的人工泪小管结构简单,一般由一条采用软性硅胶材料制成的空心软管构成,该硅胶管粗细均匀,植入操作复杂,同时为了方便日后取出,医护人员需要将该软管的一端暴露在外,不仅不美观,在给患者的生活工作带来麻烦的同时,很容易导致植入的人工泪小管滑脱,造成治疗效果不佳,另外,由于传统人工泪小管被植入人体泪小管中之后,人工泪小管的外侧管壁与人体泪小管内侧管壁相贴合,导致日后取出人工泪小管时,很容易造成人体泪小管管壁的撕裂,进而造成泪小管的再次阻塞或断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人工泪小管存在的结构简单、植入操作困难、术后恢复率差等不足,提出一种结构合理、操作简便,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痛苦和医护人员劳动强度,提高手术恢复效果的人工泪小管。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措施达到:
一种人工泪小管,设有管体,其特征在于管体末端管口内收,管体前端管口上设有集泪环,管体上设有翼片。
本实用新型中管体上的翼片四片为一组,环绕设置在管体的前后左右四个方向上,并且对称排列,本实用新型可以在管体上设有多组翼片,用于减少管体与人体泪小管管壁的接触面积,并疏通阻塞的人体泪小管。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的过程中,通过在管体内设置导向钢丝,将管体经人体上泪小点或者下泪小点植入人体泪小管内,在此过程中,管体末端内收的管口先伸进人体泪小管,由于采用管口内收的结构,能够减少人工泪小管进入人体泪小管的阻力,便于医护人员的植入操作,将管体植入人工泪小管后,使管体末端经患者鼻腔引出,此时管体前端管口上的集泪环位于人体上泪小点或者下泪小点处,能够有效的泪液并防止人工泪小管滑脱,植入人体泪小管内的人工泪小管上设有的翼片显著地减少了管体与人工泪小管管壁相接触的面积,避免当恢复期过后取出人工泪小管时,由于人工泪小管管体与人体泪小管管壁发生粘连而造成的人体泪小管的撕裂,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合理、操作简便,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痛苦和医护人员劳动强度,提高手术恢复效果等优点。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管体前端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管体1、集泪环2、翼片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一种人工泪小管,设有管体1,其特征在于管体1末端管口内收,管体1前端管口上设有集泪环2,管体1上设有翼片3。
本实用新型中管体1上的翼片3四片为一组,环绕设置在管体1的前后左右四个方向上,并且对称排列,本实用新型可以在管体1上设有多组翼片3,用于减少管体1与人体泪小管管壁的接触面积,并有效疏通阻塞的人体泪小管,本实用新型中翼片3可以为三角形、梯形等形状,其中翼片3上部宽度大于底部宽度,用于减少人工泪小管进入人体泪小管时的阻力。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的过程中,通过在管体1内设置导向钢丝,将管体1经人体上泪小点或者下泪小点植入人体泪小管内,在此过程中,管体1末端内收的管口先伸进人体泪小管,由于采用管口内收的结构,能够减少人工泪小管进入人体泪小管的阻力,便于医护人员的植入操作,将管体1植入人工泪小管后,使管体1末端经患者鼻腔引出,此时管体1前端管口上的集泪环2位于人体上泪小点或者下泪小点处,能够有效的泪液并防止人工泪小管滑脱,植入人体泪小管内的人工泪小管上设有的翼片3显著地减少了管体与人工泪小管管壁相接触的面积,避免当恢复期过后取出人工泪小管时,由于人工泪小管管体1与人体泪小管管壁发生粘连而造成的人体泪小管的撕裂,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合理、操作简便,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痛苦和医护人员劳动强度,提高手术恢复效果等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晶,未经张晶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8834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