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点火线圈壳体有效
申请号: | 201020591710.3 | 申请日: | 2010-11-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5126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01 |
发明(设计)人: | 郑亮;郜业猛;孙晓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P3/02 | 分类号: | F02P3/02;H01F38/12 |
代理公司: | 上海浦一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11 | 代理人: | 王江富 |
地址: | 201206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点火 线圈 壳体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电子技术,特别涉及一种点火线圈壳体。
背景技术
常见点火线圈如图1、图2所示,包括点火线圈壳体、点火线圈绕组,点火线圈绕组安置于点火线圈壳体内,点火线圈壳体,包括底部、侧壁,底部包括高压塔11,高压塔11中注塑固定有高压连接销钉12,点火线圈次级绕组13产生的高压电通过接触片14输出到高压连接销钉12,高压连接销钉12将高压输出到点火线圈外部供发动机点火用,点火线圈壳体内部灌浇绝缘性能良好的环氧树脂15。高压输出端的绝缘性能好坏,直接影响到点火线圈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进而影响发动机的性能。
但常见的点火线圈壳体,高压连接销钉12一端整体注塑固定在点火线圈壳体底部的高压塔11内部,高压塔11壁同高压连接销钉12之间完全贴合,由于点火线圈壳体内灌浇的环氧树脂15和点火线圈壳体塑料是两种不同材料,它们的热膨胀系数不同,在经历温度交变工作环境后,点火线圈壳体内灌浇的环氧树脂15与点火线圈壳体底部高压塔周边的区域之间容易出现裂纹16,由于点火线圈壳体底部高压塔周边的区域的壁通常较高压塔11的壁薄,高压连接销钉上12的高压电会从此裂纹16泄漏并可能击穿点火线圈壳体底部高压塔周边的区域,导致点火线圈输出电压下降,使混合气点燃不稳定或不能点燃,引起发动机抖动、加速无力、失火等故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点火线圈壳体,在经历温度交变后,点火线圈壳体不易发生高压电泄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点火线圈壳体,包括底部、侧壁,底部包括高压塔,高压塔中注塑固定有高压连接销钉,所述高压连接销钉的通向点火线圈壳体外部的一端同高压塔壁注塑固定在一起,所述高压连接销钉同所述高压塔壁之间形成有凹槽。
所述凹槽为环形。
本实用新型的点火线圈壳体,在点火线圈壳体的高压连接销钉、高压塔壁之间设置一个凹槽,当点火线圈绕组安置于点火线圈壳体内,并向点火线圈壳体内灌浇环氧树脂后,环氧树脂能够填充到所述凹槽内,使高压连接销钉在高压塔内被绝缘性能良好的环氧树脂包裹起来,避免经历温度交变后,由于环氧树脂与点火线圈壳体底部高压塔周边的区域之间出现裂纹、点火线圈壳体底部高压塔周边的区域壁较薄而造成高压电泄漏,从而能提高点火线圈在经历温度交变后的绝缘性能,提高了点火线圈的可靠性和耐久性能,使得发动机工作稳定、可靠。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常见点火线圈立体图;
图2是常见点火线圈纵向剖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点火线圈壳体内灌浇的环氧树脂之前的纵向剖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点火线圈壳体内灌浇的环氧树脂之后的纵向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点火线圈壳体一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点火线圈壳体包括底部、侧壁,底部包括高压塔11,高压塔11中注塑固定有高压连接销钉12,点火线圈壳体内用于安置点火线圈绕组,点火线圈次级绕组13产生的高压电通过接触片14输出到高压连接销钉12,高压连接销钉12将高压输出到点火线圈壳体外部供发动机点火用。所述高压连接销钉12的通向点火线圈壳体外部的一端同高压塔11壁注塑固定在一起,另一端高于点火线圈壳体底部的内腔面,用于接点火线圈次级绕组13,所述高压连接销钉12同所述高压塔11壁之间形成有环形凹槽18。凹槽18的形状和尺寸大小可以根据不同的高压塔结构、高压连接销钉的结构进行不同的设计。本实用新型的点火线圈壳体,在点火线圈壳体的高压连接销钉12、高压塔11壁之间设置一个凹槽18,当点火线圈绕组安置于点火线圈壳体内,并向点火线圈壳体内灌浇环氧树脂15后,如图4所示,环氧树脂15能够填充到所述凹槽18内,使高压连接销钉12在高压塔内11被绝缘性能良好的环氧树脂15包裹起来,避免经历温度交变后,由于环氧树脂15与点火线圈壳体底部高压塔周边的区域之间出现裂纹16、点火线圈壳体底部高压塔周边的区域壁较薄而造成高压电泄漏,从而能提高点火线圈在经历温度交变后的绝缘性能,提高了点火线圈的可靠性和耐久性能,使得发动机工作稳定、可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未经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9171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金属合金催化剂组合物
- 下一篇:一种频偏补偿的方法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