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载传感器三路隔离输出电源无效
申请号: | 201020592687.X | 申请日: | 2010-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3921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18 |
发明(设计)人: | 惠飞;杨澜;雷涛;史昕;王鑫东;赵祥模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安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M3/338 | 分类号: | H02M3/338 |
代理公司: | 西安恒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6 | 代理人: | 李郑建 |
地址: | 710064***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载 传感器 隔离 输出 电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的车载电源硬件设计技术,具体涉及一种车载传感器三路隔离输出电源。
背景技术
目前,车载传感器主要包括气体传感器、化学传感器、压敏、温敏、流体传感器等,它是传感器在汽车安全中的一个特殊应用,以获取在途车辆的安全状态,实现实时预警,防止事故发生。由于车内的电气设备在运行时,会产生大量电磁干扰,这些干扰频带很宽,通过传导、耦合或者辐射的方式,传播到电源系统内,进而影响到传感器的正常工作。所以,车载传感器的安全和稳定供电成为一个关键问题。因此,电源装置不仅具有提供有效电压驱动的能力,并且还应具有在复杂的车载环境中稳定工作的能力。
现有的车载传感器供电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使用车内的直流电源适配器供电,二是利用普通电池供电。
车内直流电源适配器可基本满足供电功能,但是,由于车辆点火启动时会使输出电流增大,蓄电池可能在短时间内电压急剧下降到最低6-9V左右,或者升至33-34V左右,造成电源输出不稳定。从而对车载传感器中的气体传感器、液体传感器等特殊传感器造成隐患。所以,汽车直流适配器不能在电源波动情况下保证传感器采集和存储数据的连续性。
普通电池虽然可以完全脱离车载电源的依赖,但由于其寿命短、利用率不高、带负载能力差等缺点,对于工程车辆在途状态的不间断监测不具备良好的可靠性。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载传感器三路隔离输出电源,该电源采用ISO7637电源设计标准和A类测试标准,利用5V/8A和12V/1A车载传感器的电源转换电路,具有高稳定性和高抗干扰性。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解决方案:
一种车载传感器三路隔离输出电源,其特征在于,由以下模块组成:
5V/8A电压转换模块,用于将车载电源的电压转换为5V/8A的电源;
12/1A电压转换模块,用于将车载电源的电压转换为12V/1A的电源;
0.5A非隔离恒流输出模块:用于将车载电源的电流转换为0.5A的电流;
车载电源,用于向5V/8A电压转换模块、12/1A电压转换模块和0.5A非隔离恒流输出模块提供电源;
其中,车载电源的三个输出端分别连接5V/8A电压转换模块、12/1A电压转换模块和0.5A非隔离恒流输出模块的输入端。
所述5V/8A电压转换模块,12/1A电压转换模块,0.5A非隔离恒流输出模块均采用电流控制型单端反激拓扑电路。
所述车载电源为24V的蓄电池。
采用本实用新型,使正常供电电压范围为22V~30V的车载电源通过5V/8A 电压转换模块和12/1A 电压转换模块为负载电路供电,同时输出0.5A恒流。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提高了抗干扰性,并保证在工程车辆电源波动的情况下传感器及其数据采集系统的工作效果。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提供了两路12V、5V的隔离电压输出和一路0.5A非隔离恒流输出,具有抗干扰能力强和过压、过流和短路保护。
2、变压器采用纯手工绕制,线圈匝数由理论推导和试验得到的,从而有效的降低了漏磁。
3、采用电流控制型单端反激拓扑电路的稳压、恒流变换器,具有输入电压范围适应宽、电压调整率高、控制环路频带宽,负载动态调整率高、输出滤波电感小,电源体积小,成本低;双环路控制,易调试等优点。
4、对车载电源装置的功率开关器件电参数进行了一级降额或二级降额设计,提高了本实用新型在恶劣环境下工作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5V/8A 电压转换模块电路。
图3是 5V/8A电压转换模块的变换器示意图。
图4是 12V/1A电压转换模块电路。
图5是12V/1A电压转换模块的变压器示意图。
图6是 0.5A 非隔离恒流变换输出电路。
图7是 0.5A非隔离恒流变换输出电路的变压器示意图。
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车载传感器三路隔离输出电源,其结构是根据GB/T 21437.2-2008/ISO 7637-2:2004《道路车辆由传导和耦合引起的电骚扰》第2部分《沿电源线的电瞬态传导》标准要求,综合考虑而设计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安大学,未经长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9268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