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无效
申请号: | 201020593500.8 | 申请日: | 2010-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0421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05 |
发明(设计)人: | 周毅;陈峰;杨忠晏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04 | 分类号: | H01R13/04;H01R13/46;H01R13/502;H01R13/58;H01R24/2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316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器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尤其是指一种能方便组装的莲花型插头电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传统的莲花型插头电连接器经常会在对接部与线缆连接处的外侧设置有一外壳,此外壳具有绝缘与保护的作用。部分莲花型插头电连接器包覆成型外壳,部分组装成型外壳,其中对接部与外壳之间设置有一扣持装置。2001年03月20日公告的美国专利第6,203,370号揭示了一种外壳与对接部之间的扣持方式,在此专利中的对接部与外壳上分别设置有外螺纹与内外螺纹,即外壳是通过螺纹的啮合扣持到对接部。在螺纹相互啮合过程中如啮合不正确会损坏螺齿,且在螺纹的成型过程中,也容易出现不良品。
因此,提供一种新的结构克服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装方便,配合稳定的电连接器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包括对接部、电性连接对接部的线缆、一体成型于对接部后端及线缆前端的内模以及外壳,所述内模包括前部、后部以及位于二者之间的凹槽,所述外壳组装到内模上且包覆内模的前部,所述电连接器组件还具有位于外壳后方且包覆成型于所述凹槽及后部的外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的外壳、外模与对接部之间组装方便,配合稳定,结构简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组合图。
图2是如图1所示电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如图2所示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沿图1的A-A线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到图4所示,电连接器组件100包括对接部1、内模2、外壳3、外模4以及线缆5。
请参阅图2所示,对接部1由金属材料制成且具有若干花瓣形主体部11、位于主体部11内用于与对接件(未图示)插接的针部12以及位于后端的连接部13。内模2为由绝缘材料一体成型于对接部1的连接部13上的柱体,其包括较长的前部21、较短的后部23以及将前部21、后部23分隔的环形凹槽22。前部21的整体呈柱形,且其直径自前向后逐渐变小,其具有位于前端的最大直径以及邻近凹槽22处的最小直径。
呈圆柱状的外壳3由硬质塑胶材料成型并抛光而成,具有光滑的外表面。外壳3具有一后壁33、朝前的第一开口31以及朝后的第二开口32,第二开口32位于后壁33上。外壳3的长度与内模2的前部21的长度相近,第一开口31的直径比内模2的前部21的最大直径略大,前部21的最小直径大于第二开口32的直径。外模4呈圆柱状且由绝缘材料包覆成型于内模2的凹槽22与后部23上。外模4具有收容于凹槽22的前壁41,该前壁41与外壳3的后壁33相邻。
线缆5具有若干导线(未图示)。
组装时,线缆5的导线与对接部1电性连接(未图示),内模2成型于对接部1的连接部13的后端以及线缆5的前端。外壳3自后向前套组于内模2的前部21直至前部21的后端向后抵持于外壳3的后壁,外壳3的后壁恰好位于内模2的凹槽22中,外壳3包覆于内模2的前部21外部。在内模2的凹槽22、后部23以及线缆5上成型外模4,外模4与凹槽22固持且位于外壳3的后方,则外壳3无法沿前后方向移动,另外外模4也可做为线缆5的应力释放装置可防止线缆5向后脱离。这样的设计,结构简单,组装方便,并且配合稳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9350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带拉绳升降的衣柜卷帘
- 下一篇:一种带有自清洁功能的灯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