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置于自然温能体的立式流体热交换器有效
申请号: | 201020594009.7 | 申请日: | 2010-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41102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16 |
发明(设计)人: | 杨泰和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泰和 |
主分类号: | F28D1/06 | 分类号: | F28D1/06;F28F27/00;F24J3/06;F24F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8 | 代理人: | 徐乐慧 |
地址: | 中国台湾彰化县***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置于 自然 温能体 立式 流体 热交换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置于自然温能体的立式流体热交换器,其是呈立式中继流体蓄储桶状的流体热交换器,为供以垂直或向下斜置的设置方式包括贴设或全部置入或部分置入于自然温能体,中继流体蓄储桶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入口及至少一个流体出口,中继流体蓄储桶内暂存可对外流动导温流体(例如自来水或河、湖、海的水),以作为设置于浅层温能体的辅助蓄水桶功能,中继流体蓄储桶状结构内部设有温能交换装置,温能交换装置设有至少一路流体管路供流通导温流体,以和中继流体蓄储桶内流体作热交换,而中继流体蓄储桶内流体则与自然温能体例如浅层地表的土壤中或湖、河、海或池塘或人工建构水库或设置的流体池等流体蓄储的人工设施的温能作热交换。
背景技术
传统设置于自然温能体如浅层地表的土壤中或湖、河、海或池塘或人工建构水库或设置的流体池等流体蓄储的人工设施中的埋入式立式换流装置,通常为由固体的呈棒形结构所构成,而仅由棒形结构体将自然温能体的温能传输至设置于棒形体内部流体管路作热交换,其热交换值小速度慢为其缺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是提供一种置于自然温能体的立式流体热交换器,为一种呈立式中继流体蓄储桶状的流体热交换器,为供以垂直或向下斜置的设置方式包括贴设或全部置入或部分置入于自然温能体,如设置于浅层地表的土壤中或湖、河、海或池塘或人工建构水库或设置的流体池等流体蓄储的人工设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置于自然温能体的立式流体热交换器,主要为借由呈立式中继流体蓄储桶状的流体热交换器,供以垂直或向下斜 置的设置方式包括贴设或全部置入或部分置入于自然温能体,该自然温能体为浅层地表的土壤或湖、河、海或池塘或人工建构水库或设置的流体池流体蓄储的人工设施,中继流体蓄储桶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入口及至少一个流体出口,中继流体蓄储桶内暂存可对外流动导温流体,该可对外流动导温流体为自来水或河、湖、海的水,以作为设置于浅层温能体的辅助蓄水桶功能,中继流体蓄储桶状结构内部设有温能交换装置,温能交换装置设有至少一路流体管路供流通导温流体,以和中继流体蓄储桶内流体作热交换,而中继流体蓄储桶内流体则与自然温能体的温能作热交换,其主要构成如下:
——中继流体蓄储桶700:为由导热材料所构成而呈一体式或组合式的中继流体蓄储桶700,为一种呈立式中继流体蓄储桶状的流体热交换器,为供以垂直或向下斜置的设置方式包括贴设或全部置入或部分置入于自然温能体1000,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具有至少一个流体入口701及至少一个流体出口702以供流体进出作为换流功能;其中流体入口701为设置于中继流体蓄储桶700的低处,而流体出口702为设置于中继流体蓄储桶700的高处,或两者的设置位置为相反,以避免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内部低处流体停滞;
——通过中继流体蓄储桶700的流体,可为借外力加压、或位差重力或于流体入口701及/或流体出口702设置泵浦704,而借由人力或控制装置2000的操控作泵送或泵吸,以驱动液态、或气态、或液态转气态、或气态转液态的流体,包括泵动或停止或泵动流量的调节;
——中继流体蓄储桶700的内部,可供设置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流体对流体的温能交换装置705;
——温能交换装置705具有独立的流路供通过流体,以供与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内部的流体作热交换,温能交换装置705包括直接由流体管路呈U型、螺旋状、波浪状管状流路结构所构成,及/或于温能交换装置的U管状流路结构加设导热翼片,前述各种形状的温能交换装置705的流体管路为具有流体入口708及流体出口709;
——温能交换装置705可为直接在导热结构体的内部设置流路,并具有流 体入口708及流体出口709,及/或于导热结构体延伸导热翼片;
——温能交换装置705的个别流体通路,具有流体入口及流体出口;
——通过温能交换装置705的流体通路的流体为可借外力加压、或位差重力或设置泵浦作泵送或泵吸,以个别驱动相同或不同的液态或气态或液态转气态、或气态转液态的流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泰和,未经杨泰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9400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半导体元件封装及使用该封装的发光元件
- 下一篇:挠性面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