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混床除盐用集成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20596136.0 | 申请日: | 2010-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4267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25 |
发明(设计)人: | 原海林;伍孝荣;杨润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温州市润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42 | 分类号: | C02F1/42 |
代理公司: | 温州瓯越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211 | 代理人: | 吕晋英 |
地址: | 3250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集成 控制 装置 | ||
1.一种混床除盐用集成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阀体(12)、阀体上设有进水口(1)、出水口(7)、污水口(6)、压缩空气口(8)、大气口a(13)、大气口b(4)、与水处理系统树脂罐(59)的上布水器及下布水器连通的上布水口(5)及下布水口(9)、两个并列设置的阀腔、射流器及与射流器连通的吸碱口及吸酸口,两阀腔中分别设有若干阀道,两阀腔内分别设有与阀腔适配且构成阀道切换的密封副,密封副包括有定阀片及动阀片,其中定阀片与阀腔固定连接,定阀片的圆周上设有若干与阀道对应设置的通孔,动阀片通过阀杆驱动与定阀片呈相对旋转,且动阀片上设有构成定阀片上各通孔与阀腔的阀道导通或封闭的导流盲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床除盐用集成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射流器包括有分别设于阀体上的碱射流器(2)及酸射流器(10),所述的两阀腔分为上阀腔(22)及下阀腔(21),上阀腔(22)内的密封副包括有与上阀腔(22)阀道适配的上定阀片(14)、与上定阀片(14)呈旋转配合的上动阀片(15)、联动上动阀片(15)旋转的上阀杆(16)及驱动上阀杆(16)的驱动机构(17),所述的下阀腔(21)内的密封副包括有与下阀腔(21)阀道适配的下定阀片(20)、与下定阀片(20)呈旋转配合的下动阀片(19)、联动下动阀片(19)旋转的下阀杆(18)及驱动下阀杆(18)的驱动机构(17)。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床除盐集成控制装置:所述上阀腔(22)及下阀腔(21)的横截面呈圆形,上阀腔(22)的阀道包括有设于上阀腔(22)横截面中心与上布水口(5)连通的上布水口流道(27)、上阀腔(22)横截面圆周上均布的与进水口(1)连通的进水口流道(28)、与污水口(6)连通的污水口流道(29)、与大气口a(13)连通的大气口a通道(30)、与碱射流器出水口(23)连通的碱射出水流道(32)、盲孔(33)、与大气口b(4)连通的大气口b通道(34)及设与上阀腔(22)横截面圆周的外侧与碱射流器进水口(24)连通的碱射进水流道(31);
下阀腔(21)的阀道包括有设于下阀腔(21)横截面中心并与下布水口(9)连通的下布水口流道(35)、下阀腔(21)横截面的圆周上均布的与出水口(7)连通的出水口流道(36)、与进水口(1)连通的下阀腔进水口流道(37)、与酸射流器出水口(26)连通的酸射出水流道(40)、与压缩空气口(8)连通的压缩空气口通道(42)及两个盲孔(38)、(41),所述下阀腔(21)横截面的圆周外侧设有与酸射流器进水口(25)连通的酸射进水流道(39);所述的上定阀片(14)及下定阀片(20)的横截面呈圆形,上定阀片(14)及下定阀片(20)的圆周中部及圆周内侧分别设有与上阀腔(22)及下阀腔(21)上阀道对应的通孔,其中上定阀片中部的通孔(43a)与上阀腔(22)的上布水通道(27)连通,上定阀片(14)圆周内侧设有通孔(44a)、(45a)、(46a)、(47a)、(48a)、(49a),分别与上阀腔(22)的进水口流道(28)、污水口流道(29)、大气口a通道(30)、碱射出水流道(32)、盲孔(33)、大气口b通道(34)连通,上定阀片(14)的圆周外侧设有弧通孔(50a)、(51a),其中弧形通孔(50a)与上阀腔(22)的碱射进水流道(31)连通,弧形通孔(51a)与上阀腔(22)的盲孔(33)对应;所述下定阀片(20)中部的通孔(43b)与下阀腔(21)的下布水流道(35)连通,下定阀片圆周内侧设有通孔(44b)、(45b)、(46b)、(47b)、(48b)、(49b),分别与下阀腔(21)的出水口流道(36)、进水口流道(37、)盲孔(38)、酸射出水流道(40)、盲孔(41)及压缩空气口通道(42)连通,下定阀片(21)的圆周外侧设有弧形通孔(50b)、(51b),其中弧形通孔(50b)与下阀腔(21)的酸射进水流道(39)连通,弧形通孔(51b)与下阀腔的盲孔(41)连通,所述的上动阀片(15)及下动阀片(19)的横截面呈圆形,上动阀片(15)的圆周中部设有导流盲孔(52a),其圆周内侧设有与导流盲孔(52a)导通的导流盲孔d(54a),下动阀片(19)的圆周中部设有导流盲孔e(52b),其圆周内侧设有与导流盲孔e(52b)导通的导流盲孔f(54b),上阀杆(16)及下阀杆(18)驱动上动阀片(15)及下动阀片(19)旋转,介质由上动阀片(15)上的导流盲孔(52a)进入,其导流盲孔d(54a)与上定阀片(14)上任意一通孔对应时,上定阀片(14)上与导流盲孔d(54a)对应的通孔与上阀腔(22)阀道连通,其余通孔与上阀腔(22)阀道封闭;介质由下动阀片(19)上的导流盲孔e(52b)进入,其导流盲孔f(54b)与下定阀片(20)上任意一通孔对应时,下定阀片(20)上与导流盲孔f(54b)对应的通孔与下阀腔(21)阀道连通,其余通孔与下阀腔(21)阀道封闭;所述上动阀片(15)及下动阀片(19)的圆周外侧分别设有弧状通孔g(53a)及弧状通孔h(53b),上动阀片(15)及下动阀片(19)由上阀杆(16)及下阀杆(18)驱动旋转,上动阀片(15)旋转至其上的弧状通孔g(53a)与上定阀片(14)上任意一弧状通孔处时,构成该弧形通孔与上阀腔(22)阀道的连通,另一弧状通孔封闭;下动阀片(19)旋转至其上的弧状通孔h(53b)与下定阀片(20)上任意一弧状通孔处时,构成该弧形通孔与下阀腔(21)阀道的连通,另一弧状通孔封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温州市润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未经温州市润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96136.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