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力机车受电弓碳滑板有效
申请号: | 201020597040.6 | 申请日: | 2010-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5665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08 |
发明(设计)人: | 钱晋忠;詹富君;李文革;莫建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四方瑞邦测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5/20 | 分类号: | B60L5/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92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力机车 受电弓碳 滑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铁路电力机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力机车受电弓碳滑板。
背景技术
碳滑板是电力机车受电弓的重要部件之一,目前国内外先进的受电弓都具有完善的自动降弓系统(也称ADD系统),这一系统确保了机车在高速运行时将弓网事故降低到最低。做为受电弓自动降弓系统重要部件的碳滑板,其本身在工况使用情况下的安全性、可靠性,决定了受电弓自动降弓系统是否能正常的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受电弓自动降弓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完全取决于碳滑板。
鉴于碳滑板在受电弓自动降弓系统中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国内外生产厂家在碳滑板使用的安全性、可靠性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从第一根碳滑板上车运行至今,碳滑板的研制工作就没有停止过,当今电力机车受电弓所使用的整体碳滑板无论从碳滑板外形、几何尺寸、碳滑板气道的结构,以及碳滑板气道的材料选用上,是经过了无数次的改进、试验后才得以定型的。
受电弓自动降弓的动作取决于碳滑板的破坏程度,当整体碳滑板破坏到一定程度,已经影响到行车安全时,受电弓应做快速的降弓运动从而保证弓网安全。碳滑板的破坏达到一定程度,确切的是指滑板中气道的破坏程度,也就是说即使是滑板已损坏到了一定程度,但气道不一定破损、漏气,所以,要使受电弓自动降弓,必须是滑板与气道同时损坏。
目前电力机车受电弓使用的碳滑板主要用铜管做为气道。铜管气道碳滑板,其质量控制点在铜管的焊接、环割槽两个环节,特别是铜管焊接,如果出现问题后果很严重,严重时可使机车发生机破事故。从铜管气道的碳滑板结构来分析,铜管气道是相对独立于碳条预留槽中的,同时铜管与碳条之间因粘接工艺的限制,相互间不能完全粘接成一体,所以,当滑板破损时,作为气道的铜管不一定破损、漏气,受电弓自动降弓的可靠性就大打折扣,弓网安全得不到保证。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碳滑板铜管气道结构上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新型的电力机车受电弓碳滑板的气道结构,把原来普遍采用的铜管气道改进为铜皮气道结构,以提高受电弓自动降弓的灵敏性、可靠性,使受电弓遇到弓网事故时,做出快速的降弓运动从而保证弓网安全;同时又便于碳滑板的加工、保证碳滑板的整体质量要求。
为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电力机车受电弓碳滑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整体碳条、铝托架、铜皮气道、气道堵头、气嘴组件、安装螺栓螺母和防护板;所述防护板通过抽芯铆钉安装在铝托架侧面,并与整体碳条的侧面紧贴在一起;所述铜皮气道的上面与整体碳条通过导电胶相粘接,铜皮气道的下面与铝托架通过导电胶相粘接,铜皮气道的中间压制有一条与整体碳条上的沟槽相匹配的沟槽;所述铜皮气道上的沟槽与铝托架粘接面之间自然形成了一条贯通的气道,气道两端用气道堵头堵塞;所述铝托架上还设置有用于连接碳滑板与机车受电弓的安装螺栓螺母;所述铝托架的下方设置有与气道相连通的气嘴组件。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力机车受电弓碳滑板与传统的碳滑板结构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采用铜皮气道结构,提高了受电弓自动降弓的灵敏性、可靠性:
2、当碳滑板受到硬点冲击破坏,已影响到行车安全时,受电弓迅速做自动降弓运运,从而保证弓网的安全;
3、便于碳滑板的加工,保证了碳滑板的整体质量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力机车受电弓碳滑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沿图1中A-A线的剖面图;
图3为气道堵头的结构图。
其中,1、整体碳条;2、铝托架;3铜皮气道;4、气道堵头;5、气嘴组件;6、安装螺栓螺母;7、防护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地描述:
针对碳滑板铜管气道结构技术上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新型的碳滑板气道结构,把原来普遍采用的铜管气道改进为铜皮气道结构,以提高受电弓自动降弓的灵敏性、可靠性,使受电弓遇到弓网事故时,受电弓做出快速的降弓运动从而保证弓网安全;同时又便于碳滑板的加工、保证碳滑板的整体质量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四方瑞邦测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成都四方瑞邦测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9704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