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PCB蚀刻的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020597441.1 | 申请日: | 2010-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737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22 |
发明(设计)人: | 曾演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富翔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3F1/08 | 分类号: | C23F1/08;H05K3/06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永杰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38 | 代理人: | 王志强 |
地址: | 518105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pcb 蚀刻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PCB线路板的制做设备,准确地说是用于PCB板蚀刻的系统。
背景技术
PCB(Printed Circuit Board)是印制线路板的简称。PCB板上的线路制作时均是采用蚀刻方式将多余的铜蚀刻掉,从而得到设计想要的线路图形。随着蚀刻的进行,铜被不断的溶解,药水中一价铜离子的含量上升,这时需不断补加氨水和氯化铵以维持正常的蚀刻速率。氨水与氯化铵的添加一般都是通过自动添加装置进行,PH值低时添加氨水,比重高时添加子液(子液中主要含有氯化铵与氨水)。
通常进行蚀刻的设备包括自动添加装置、药液槽、药液泵、比重添加控制器,在比重添加控制器的控制下新的药液经自动添加装置进入蚀刻机药液槽,大部分药液由接近药液槽入口端的第一个药液泵抽走进行喷洒蚀刻,部分由近药液槽排废液出口的第二药液泵抽走,而仍有部分药液经药液槽的出口端排放进入废液池,造成新蚀刻液的浪费。
另外,现有的自动添加装置和废液排放系统及两个药液泵均设计在药液槽的同一侧,使部分药液刚添加进入即被抽走,会造成药液的浪费,同时蚀刻时药液成份搅拌不均匀、稳定性差、品质不稳、返工比例高。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PCB蚀刻的系统,该系统结构分布合理,能够充分利用药液进行蚀刻,提高了药液的利用率,减少了药液的浪费。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PCB蚀刻的系统,该系统对药液成份搅拌均匀、提高了蚀刻的稳定性和蚀刻PCB板的品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用于PCB蚀刻的系统,该系统包括自动添加装置、药液槽、药液泵、废液池、比重添加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添加装置连接于药液槽的中部,使药液能够在药液槽内得以充分混合,且自动添加装置和废液池分别位于药液槽的两侧,以使药液具有比较长的混合时间,提高药液的利用率和蚀刻效果。
所述自动添加装置通过管道与药液槽进行连接,所述管道与药液槽连接的出口端为“T”字形结构、米字形结构、星形结构的任意一种。
所述管道的出口端,位于药液槽液面2~3cm的高度处。
所示管道,其出口端位于药液槽的中心部位。
所述管道,其出口端具有旋转的喷洒头,喷洒头将药液进行多角度喷洒,有利于药液的均匀分别和混合。
所述废液池,其连接于药液槽一侧的拐角处,便于药液在药液槽中充分蚀刻PCB板。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的结构形式,能够充分利用药液在药液槽中进行PCB板的蚀刻,提高了药液的利用率,减少了药液的浪费。
同时,该系统对药液成份搅拌均匀、提高了蚀刻的稳定性和蚀刻PCB板的品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做详细说明。
图中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包括自动添加装置1、药液槽2、比重控制添加器3、药液泵一4、药液泵二5和废液池6。
其中,自动添加装置1通过药水管道11将药水添加到药液槽2中;废药水通过药水管道61排放到废液池6中。
药水管道11的出口端12位于药液槽2的中心线处,且该出口端12呈“T”字形结构,便于药水的喷洒混合。
自动添加装置1和废液池6分别位于药液槽2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内容是将添加药水管道11引至药液槽2的另一侧位于缸体的中心线处,并将出口端设计成“T”字型向两边添加,药水添加出口端12位于离槽体液面的2~3cm处。
新添加药水充分混合后经药液泵一4与药液泵二5抽走进行喷洒蚀刻,蚀刻效果更佳。比重控制添加器3能更准确地控制添加,对药水消耗及蚀刻效果均有较大改善。
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实用新型之列举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之范围。即大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之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之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富翔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富翔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9744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