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槽体排液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20597878.5 | 申请日: | 2010-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958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13 |
发明(设计)人: | 杨小飞;胡宇;温连娇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贺州市桂东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D88/28 | 分类号: | B65D88/28;B65D25/38 |
代理公司: | 广西南宁公平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5104 | 代理人: | 黄永校 |
地址: | 542800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槽体排液 控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槽体排液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槽体排液控制装置的类型很多,是比较成熟的技术。普遍的排液方式是在槽体底部开个排液口排液,同时在槽体侧面从上到下引一根溢流管,把溢流液体通过溢流管从侧面底部排出,但对于在槽体内发生化学反应后易生成固体杂质和絮状悬浮物的槽液,普通的排液方式不利于固体杂质和絮状悬浮物的排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槽体排液控制装置,该装置能够将槽内沉底的固体杂质和漂在液面的絮状物有效排出,避免影响到槽内液体浓度和纯度从而对槽内发生的化学反应造成影响。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达到上述目的:一种槽体排液控制装置,
该装置的槽体底部为圆锥状,圆锥状槽体底部与排液口连通,采用这种形状能使槽体底部固体杂质有效排出;在槽体的上部四周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与溢流管和溢流口接通。这样的结构能使槽内液面的絮状悬浮物通过凹槽排出,保证槽内液体的纯度,避免对槽内发生的化学反应造成影响。
所述排液口设在圆锥槽底的中心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由于采用锥形槽底和在槽体顶部设置凹槽,能够使槽内沉底的固体杂质和漂在液面的絮状物有效排出,避免影响到槽内液体浓度和纯度从而对槽内发生的化学反应造成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槽体排液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对照图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槽体排液控制装置,由圆锥状槽底1、排液口2、溢流凹槽3、溢流管4和溢流口5装配构成。所述排液口2设在圆锥状槽底1的中心位置。溢流凹槽3设在槽体的上部四周,溢流凹槽3与溢流管4和溢流口5接通。
本实用新型改进的内容有圆锥状槽底1、排液口2、溢流凹槽3。把原先为长方形水平的槽底改为圆锥状,排液口2的位置移到圆锥槽底的中心,在槽体的上部四周设有溢流凹槽3,溢流凹槽3与溢流管4和溢流口5接通。当槽内的液体发生化学反应或其他任何原因产生固体杂质时,密度比槽液密度大的杂质会沉到圆锥槽底1的中心位置,打开排液口2即可把槽底的固体杂质排出,最大限度保证了槽内液体的纯度和容量;当槽内的液体发生化学反应或其他任何原因产生杂质时,密度小的杂质或絮状物会漂在液面,只要增加槽液循环量,槽液即可溢流出槽体,液面上任何位置的杂质即会和槽液一起溢流到溢流凹槽3,凹槽3内的杂质即可通过溢流管4从溢流口5排出,最大限度保证了槽内液体的纯度和容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贺州市桂东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广西贺州市桂东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9787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防滑落传输带装置
- 下一篇:大件空投集装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