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风粉混合器有效
申请号: | 201020599427.5 | 申请日: | 2010-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521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01 |
发明(设计)人: | 刘亚明;沈跃良;潘硕裕;李方勇;徐程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F23K1/00 | 分类号: | F23K1/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曾旻辉 |
地址: | 5106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混合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向燃烧设备供应燃料的装置,尤其是一种风粉混合器。
背景技术
风粉混合器是电站锅炉中储式制粉系统中重要部件,其将由煤粉仓经过给粉机和下粉管进入混合器的煤粉与热一次风进行混合,混合后一起进入炉膛。
目前,应用较多的风粉混合器有两大类:
一种是为半鸭嘴、托板类混合器(根据托板数量的个数又有单托板和双托板之分);
另一种是抽吸式混合器,其根据流体力学的抽吸原理而设计,利用一次风经过收缩截面以后气流加速,动压增大,静压下降来形成下粉口附近的低压,以抽吸下粉管内的煤粉。
近些年来,由于煤炭价格的大幅上升,为了降低成本,各发电厂掺烧一些价格较低但煤质较差的燃煤,因此,在同等负荷下,锅炉机组所需给粉量有较大幅度的改变,导致按照设计煤种而选用的风粉混合器普遍存在下粉不顺畅的现象,造成机组负荷波动大、运行安全性差等一系列问题。综合分析风粉混合器内下粉不畅的原因有:
(1)煤粉的流动性变差,例如为了提高较差煤种的燃尽度煤粉细度选择更细,或者煤粉仓的防潮措施不好导致煤粉结块等因素都会降低煤粉的流动性;
(2)风粉混合器的结构不合理,不适应煤种的变化,在锅炉需要更多燃料、给粉机高转速的情况下,风粉混合器下粉口和给粉机下降管静压高。
对于第一个原因,可以通过调整磨煤机的运行参数和改善煤粉仓的防潮层来解决;而对于第二个原因,则需要对风粉混合器进行优化设计和改造。
为改善风粉混合器内下粉情况,增强对煤种的适应能力,已有一些电厂对风粉混合器进行了优化设计和改造,改造的思路主要有两大类:
一类是以抽吸式的风粉混合器为基础,通过改变喷口的收缩比例,来增强气流的抽吸强度,降低下粉口处的静压;
另一类是以半鸭嘴、托板类混合器为基础,通过改变托板数量和混合器的结构来降低下粉口的静压,以提高下粉连续性。
例如DD27系列风粉混合器,这种风粉混合器在煤种变差以后的适应能力较弱,结构设计尚欠合理,一方面混合器内双托板的设计流动阻力大,另一方面在下粉管内会形成较大的正压,托住煤粉从给粉机下落,从而影响给煤机下粉的均匀性和连续性。现有技术对其做出了如下改进:
⑴把双层托板改成单托板,可以增大上股带粉气流的质量流量,提高其携带能力;⑵在下粉管与混合器连接处面向一次风气流一侧加装一块钢板,相当于等同于将下粉管壁插入煤粉混合器内一定深度,利用这块钢板在其后部下粉口处诱导低压区,从而降低给粉机的下粉阻力,提高混合器下粉的均匀性。
但,实际上,该技术对锅炉的下粉情况有所改善,但并未彻底消除锅炉机组在高负荷时的下粉问题,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⑴ 在钢板前沿采用这样的风管结构,但其降低静压的能力有限;
⑵ 在理想状况下,一次风来流是均匀的,但实际电厂的安装和风管布置中,一次风气流在进入混合器之前,通常有一个直角拐弯,这样就会形成一次风气流贴向转弯外壁侧的现象,这样就会增加通过风粉混合器的隔板下部气流的质量流量,削弱了隔板上部气流的质量流量和携带煤粉的能力;
⑶ 如果下粉管内积粉突然落入混合器,就会形成上隔板煤粉堆积,隔板上部气流堵塞的情况,并且很难消除,这样就会给机组的安全运行带来较大隐患。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克服以上技术问题的风粉混合器实属必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风粉混合器,其能够有效的降低下粉口的静压力,降低了本体内壁对气流的扰动和阻力,同时,又能够改善隔板积粉,使隔板上部气流堵塞的现象。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风粉混合器,其包括横向放置的本体,该本体的上端设有开口,下粉管通过所述开口与本体连接并连通,连接处为下粉口,所述下粉口的下端水平设置有隔板,所述下粉口的前端设有突台,所述突台与所述隔板形成喷口,从而使在突台后侧的下粉口处形成低压区,继而加速气流。
优选的是,所述下粉管插入所述本体内。
优选的是,为了进一步加强下粉口前沿诱导低压区的能力,所述突台的前沿的本体上壁过渡曲线为圆滑曲线,降低本体上壁对气流的扰动和阻力,提高在突台后侧形成低压区的能力。
进一步的,为了避免在风粉混合器前一次风管的直角拐弯到时一次风气流贴向外壁,消除一次风气流的不均匀,提高进入隔板上部气流的质量流量和携带能力,在本体的前部设有半圆导流柱或半弧形板,其设于所述本体下壁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9942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锂电池的电解质及包括其的锂电池
- 下一篇:一种传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