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推力轴承油循环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020605447.9 | 申请日: | 2010-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74999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22 |
发明(设计)人: | 温国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邵阳恒远资江水电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C35/02 | 分类号: | F16C35/02 |
代理公司: | 长沙市融智专利事务所 43114 | 代理人: | 颜勇 |
地址: | 422001 ***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推力 轴承 循环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油循环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推力轴承油循环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的外循环推力轴承的循环油路内部零件结构复杂,油路结构不合理。使得生产成本比较高,造成较大的浪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较低,而且油路合理的一种推力轴承油循环结构。
本实用新型是基于一种外循环轴承的油循环结构。包括轴承座、轴承盖、支承、径向瓦、推力瓦、导油罩,大小推力盘,所轴承盖安装在所述支承上,所述支承的下方安装有径向瓦,所述支承一端安装有小推力盘,另一端安装有推力瓦,所述推力瓦的另一端安装有大推力盘,所述导油罩安装在所述支承上并且和所述支承连接将所述大推力盘和所述推力瓦包裹,所述轴承座上设有进油孔和排油孔,所述支承上开有油槽和与油槽连通的多个注油孔,所述径向瓦与支承间留有可储油的空腔,所述进油孔与所述油槽连通,所述注油孔与所述空腔连通,所述导油罩上方设有出油口与所述排油孔连通。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支承上开有八个倾斜的注油孔。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支承与所述径向瓦的空腔为长孔空腔。所述油槽(13)为环形油槽。
本实用新型一种外循环轴承的油循环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由于其注油孔开在轴承下方,支承上有一油槽,油槽边上布有8个斜的注油孔。支承与径向瓦之间有留有空腔可以储油。导油罩出油口开在上方。这样结构与现有的相比具有优点为;油路合理,各零件结构简单。降低了成本,避免了原材料、机械力和劳动力等资源的浪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1中1---轴承盖,2---小推力盘,3---径向瓦,4---支承,5---推力瓦,6---大推力盘,7---导油罩,8---轴承座,9---进油孔,10---排油孔,11---螺柱,12---螺栓,13---油槽,14---空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一种外循环轴承的油循环结构,请参考附图,包括轴承盖1、小推力盘 2、径向瓦3、支承4、推力瓦5、大推力盘6 、导油罩7、轴承座8、进油孔9、出油孔10、螺柱11 ,螺栓12。轴承盖1用螺柱11直接装在支承4上。进油孔9开在轴承下方,支承4上有一油槽13,油槽13边上布有8个斜的注油孔。支承4与径向瓦3之间有留有空腔14可以储油。油从进油孔9进入支承4上的油槽13,再从油槽13进入支承4上的8个斜的注油孔,随之进入空腔14,然后分两路,一路进入径向瓦3,一路进入推力瓦5。进入径向瓦3的油沿轴到小推力盘2,经小推力盘2甩回轴承座8内。进入推力瓦5的油由大推力盘6带动到导油罩7内。经由导油罩7上部的开口重新回到轴承座8内,最后经排油孔10排出。
上述仅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加以说明,但并不能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中的设计精神所作出的等效变化成装饰,均应认为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邵阳恒远资江水电设备有限公司,未经邵阳恒远资江水电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0544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液氮隐形冷镶异型非标内外齿联轴器
- 下一篇:塔式起重机及其平衡检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