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轮机液压顶轴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20606149.1 | 申请日: | 2010-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914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06 |
发明(设计)人: | 刘宏伟;李媛;支伟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北方电力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D25/20 | 分类号: | F01D25/2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东方专利事务所 23118 | 代理人: | 陈晓光 |
地址: | 150056 黑龙江省哈尔***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轮机 液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轮机液压顶轴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轮发电机组在启动和停机前,盘车电动机的启动力矩大、在盘车时使转子-叶片系统受到“蠕动”激振。现在市场上液压顶轴装置供油系统是采用单元制,单元制是每个轴承采用一台顶轴油泵组成的供油系统,在整个工作过程不能保证油压一致、恒定,容易因油膜过薄而造成轴瓦和轴颈的磨损。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轮机液压顶轴装置,能够消除轴颈和轴瓦的干摩擦,减小轴颈与轴承间的摩擦力矩,使盘车装置顺利投入工作。
上述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
汽轮机液压顶轴装置,其组成包括:交流电动机,所述交流电动机连接手动伺服变量轴向柱塞泵,所述的手动伺服变量轴向柱塞泵的进油口连接滤油器,所述的手动伺服变量轴向柱塞泵的出油口连接集油母管,所述的集油母管连接一组支管,每个所述的支管上装有节流阀和单向阀,所述的集油母管连接安全阀和截止阀。
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由一台或数台顶轴油泵并联组成集油母管集中供油在整个工作过程保证高压油在轴瓦面充分形成油膜,母管分发各管道,保证油压一致、恒定,从而保证各轴瓦油膜均匀达到一定值,避免油膜过薄而造成轴瓦和轴颈的磨损。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汽轮机液压顶轴装置,其组成包括:交流电动机1,所述交流电动机连接手动伺服变量轴向柱塞泵2,所述的手动伺服变量轴向柱塞泵的进油口连接滤油器3所述的手动伺服变量轴向柱塞泵的出油口连接集油母管4,所述的集油母管连接一组支管9,每个所述的支管上装有节流阀5和单向阀6,所述的集油母管连接安全阀7和截止阀8。
工作过程:
机组停机过程中,当转速降低而动力油膜减薄至极限值之前,启动高压顶轴油泵,启动本装置。同样在升速过程中亦应保持油膜达到一定数值时,才可停泵。过程:交流电动机1拖动一台手动伺服变量轴向柱塞泵2,自汽轮机润滑油母管来油经滤油器3引入轴向柱塞泵进口,高压顶起油自轴向柱塞泵出口引入集油母管4,自集油母管经各支管去支持轴承下部的压力油管到轴瓦支撑面上的静压油囊。各支管上均装有节流阀5和单向阀6,用以调整各轴承的顶起高度,防止各轴承之间相互影响,其中节流阀用来调整顶轴油压,单向阀是为使机组运行时防止轴承中压力油泄走;集油母管上装有安全阀7用以限制集管油压,并防止供油系统中油压超过最大允许值,同时调整提高或降低系统的压力。安全阀溢油送到润滑母管或油箱中。
工作条件
本装置为开式供油系统,顶起压力油最后排入轴承箱,补给油引自汽轮机油系统,与润滑油母管连接。补油压力与润滑油压力相同,当汽轮机供油系统启动辅助油泵(启动油泵或润滑油泵)后,本装置即可投入运行。
本装置工作油温为35℃-65℃.
本装置允许最大工作压力为21.6Mpa,该压力即为安全阀7之压力整定值。
柱塞泵上部泄漏油应与润滑回油管路接通,并保持通畅。
试运行过程:
试运前应检查补油压力是否建立,汽轮机供油系统中辅助油泵是否正常供油。接通电源,启动轴向柱塞泵,检查泵组运行有无振动,噪音及泄漏等情况。逐步缓慢提升柱塞泵操纵杆,开始向集油母管中供油。逐步关闭安全 阀7,使集油母管中建立油压为21.6Mpa。按轴承顺序7#......1#瓦,逐个调整各轴承之顶起高度,顶起高度值为0.04-0.06mm。顶起前用千分表抵触轴颈上部测量位置,然后开启节流阀5,同时调整柱塞泵操纵杆,维持管内的压力不变。各轴承顶起高度调整完毕后,应将柱塞泵操纵杆,节流阀5,安全阀7之开启位置作出标记,并铅封固定。上述调整工作进行完毕并确认合格后,即可投入盘车装置,并观察盘车装置及汽轮机发电机组转子转动是否正常。全部完成上述工作后,即可验收,允许顶轴装置正式投入运行。3.10在运转时,系统中的最高瞬时极限油压不得超过27.5Mpa,每次延续时间不得超过1分钟,每小时内累计不得超过6分钟。出现此种情况后,应立即检查轴承顶起管路中有无堵塞情况,并及时处理。堵塞情况可从各顶起油口前的压力变化得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北方电力开发有限公司,未经哈尔滨北方电力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0614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