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后减振器座有效
申请号: | 201020609695.0 | 申请日: | 2010-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81934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29 |
发明(设计)人: | 王相虎;陈定方;金爱君;李宏华;吴成明;丁勇;李书福;杨健;赵福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N2/50 | 分类号: | B60N2/50 |
代理公司: | 台州市方圆专利事务所 33107 | 代理人: | 张智平 |
地址: | 3170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减振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配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减振器座,特别是一种汽车后减振器座。
背景技术
现在整车设计过程中,对NVH的要求越来越高,继而分解到车身各安装点的刚度需求也变得更加苛刻。另外,由于对整车使用寿命需求的提高,车身上各主要受力点也要达到一定的强度。现有车型后减震器结构是直接焊接在纵梁上,在各种工况下强度难于保证。
为此,人们经过长期的探索,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有些在减振器上增加连接件,然后通过连接件与汽车连接。这样设置增加了减振器的重量,增加汽车的载重负担;而且连接件与减振器未连为一体,给加工和安装带来很大麻烦,这种结构不适合推广使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强度和刚度高的汽车后减振器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汽车后减振器座,包括固定设置在汽车纵梁上的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本体侧部设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下侧面与汽车的横梁固连,所述的连接件与本体为一体式结构。
将连接件与本体设置成一体式结构,方便对后减振器座的加工,而且只需将连接件与汽车的横梁固连,减少后减振器座直接与汽车横梁固连的局限性,连接方便、实用。
在上述的汽车后减振器座中,所述的连接件呈片状,且所述的连接件通过焊接方式固定在汽车横梁上。这样设置是为了增强连接件与汽车横梁之间的连接牢固性,使连接件更不容易脱离汽车横梁。
在上述的汽车后减振器座中,所述的本体的下部还设有与其连为一体且沿其周向延伸的翻边,所述的翻边下侧面与汽车纵梁焊接。增加翻边就是增加后减震器座与汽车纵梁的接触面积,使后减震器座与汽车纵梁的接触面积增大,其连接面增大,进一步防止后减震器座脱离汽车纵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汽车后减振器座具有以下优点:通过在减振器座下设置翻边和与后减震器座连为一体的连接件,大大加强了后减震器座强度又加强了整个车身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汽车后减振器座设置在汽车上时的示意图。
图中,1、纵梁;2、横梁;3、本体;31、连接件;32、翻边。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汽车后减振器座,包括固定设置在汽车纵梁1上的本体3,在本体3的下侧设有沿其周向延伸的翻边32,增加翻边32的目的在于,使后减振器座与纵梁1的接触面积增大。这里设置的翻边32与后减振器座连为一体,为使翻边32与纵梁1连接更加牢固,翻边32的下侧面与汽车纵梁1焊接。
为使后减震器座能同时固定到纵梁1和横梁2上,在本体3的侧部设置有连接件31,通过连接件31与横梁2连接。
具体的,如图1所示,连接件31呈片状,连接件31的下侧面与汽车的横梁2通过焊接方式固连,连接件31与本体3为一体式结构。将连接件31与本体3设置成一体式结构,方便对减振器座的加工,而且只需将连接件31与汽车的横梁2固连,减少减振器座直接与汽车横梁2固连的局限性,增强连接件31与汽车横梁2之间的连接牢固性,使连接件31更不容易脱离汽车横梁2。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纵梁1、横梁2、本体3、连接件31、翻边32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0969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