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载制冷装置的吸收器无效
申请号: | 201020611312.3 | 申请日: | 2010-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76012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22 |
发明(设计)人: | 黄虹宾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大学 |
主分类号: | F25B37/00 | 分类号: | F25B37/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周正雄;朱晓江 |
地址: | 51806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载 制冷 装置 吸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制冷装置,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车载制冷装置的吸收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大型客车通常采用溴化锂空调进行制冷,溴化锂空调通常包括吸收器、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四部分,其吸收器通常采用水冷方式进行散热,因此另外需要一套水循环系统。其工作原理是:从吸收器出来的溴化锂稀溶液升压经溶液热交换器,被发生器出来的高温浓溶液加热温度提高后,进入发生器。在发生器中受到外部热源的加热,溶液温度提高直至沸腾,溶液中的水份逐渐蒸发出来,而溶液浓度不断增大。发生器中蒸发出来的冷剂水蒸气进入冷凝器,冷凝器的传热管内通入冷却水,所以管外冷剂水蒸气被冷却水冷却,冷凝成水,此即冷剂水。积聚在冷凝器下部的冷剂水经节流后流入蒸发器内,因为冷凝器中的压力比蒸发器中的压力要高,冷剂水进入蒸发器后,由于压力降低首先闪蒸出部分冷剂水蒸气。因蒸发器为喷淋式热交换器,喷啉量要比蒸发量大许多倍,故大部分冷剂水是聚集在蒸发器的水盘内的,然后由冷剂水泵升压后送入蒸发器的喷淋管中,经喷嘴喷淋到管簇外表面上,在吸取了流过管内的冷媒水的热量后,蒸发成低压的冷剂水蒸气。由于蒸发器内压力较低,故可以得到生产工艺过程或空调系统所需要的低温冷媒水,达到制冷的目的。蒸发出来的冷剂蒸汽进入吸收器,被由吸收器送来并均匀喷淋在吸收管簇外表的中间溶液所吸收,溶液重新变稀。中间溶液是由来自溶液热交换器放热降温后的浓溶液和吸收器液囊中的稀溶液混合得到的。为保证吸收过程的不断进行,需将吸收过程所放出的热量及时释放出去。中间溶液吸收了一定量的水蒸气后成为稀溶液,聚集在吸收器底部液囊中,再由发生器泵送到发生器,如此循环不已。
在上述溴化锂吸收式制冷装置的吸收器中,吸收器内主要是通过将浓溶液向下喷淋与导入的冷剂蒸汽进行混合后获得溴化锂稀溶液,其中的浓溶液和冷剂蒸汽之间的混合是否均匀会影响到吸收效率,进而影响到制冷装置的制冷效果,为此需要在吸收室内设置结构相对复杂的喷淋装置。另外,为了及时将吸收过程所放出的热量及时释放出去,通常需要另外一套水循环系统将该热量吸收后排出。对于汽车等运输工具而言,散热用的水循环系统重量较大,在行驶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动力来克服因重量增加而带来的阻力,因而能量消耗较大。另一方面,水循环系统本身需要将热量散发出去,因而体积较大,对于内部空间紧凑的汽车等大中型车辆而言,很难找出空间来容纳这种大体积的制冷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装置的吸收效率低或喷淋装置结构复杂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吸收效率更高的车载制冷装置的吸收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车载制冷装置的吸收器,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上的吸收室、设置在壳体上向所述吸收室内导入冷剂蒸汽的蒸汽入口、设置在壳体上且导入吸收剂浓溶液的吸收剂入口、将所述吸收剂入口导入的吸收剂浓溶液向吸收室内喷射的喷淋装置以及设置壳体上将吸收室内吸收后的吸收剂稀溶液导出的吸收剂出口。
在上述本实用新型所述车载制冷装置的吸收器,所述吸收室设置为长筒形,其入口端与所述蒸汽入口连通而出口端与所述吸收剂出口连通;所述喷淋装置设置在所述吸收室内的入口端,所述喷淋装置通过连通管与所述吸收剂入口连通并将所述吸收剂入口导入的吸收剂浓溶液朝向所述吸收室出口端喷射。
在上述本实用新型所述车载制冷装置的吸收器,所述吸收室入口端设有至少两块挡液板,所述挡液板与吸收室之间设有蒸汽缺口,相邻两挡液板的蒸汽缺口相互上下错开;挡液板能够在车体颠簸时有效防止吸收剂稀溶液从蒸汽入口进入蒸发器内。
在上述本实用新型所述车载制冷装置的吸收器,所述吸收室室壁的底部设有与所述吸收剂出口连通的第一溢流管,所述第一溢流管位于蒸汽缺口在吸收室顶部的挡液板和吸收室入口端之间;第一溢流管能够将吸收室底部的吸收剂稀溶液及时从吸收剂出口排出。
在上述本实用新型所述车载制冷装置的吸收器,所述吸收室室壁的底部设有与所述吸收剂出口连通的第二溢流管,所述第二溢流管位于蒸汽缺口在吸收室顶部的挡液板和吸收室出口端之间且靠近该挡液板处;在车体倾斜时,防止吸收剂稀溶液集聚在吸收室内靠近蒸汽缺口在吸收室顶部的挡液板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大学,未经深圳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1131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