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太阳能墙无效
申请号: | 201020612236.8 | 申请日: | 2010-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835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29 |
发明(设计)人: | 刘新广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新广 |
主分类号: | E04B2/00 | 分类号: | E04B2/00;E04B1/74;E04B1/7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49 北京市海淀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太阳能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利用技术,特别是一种太阳能墙。
背景技术
现有建筑的保温墙,要么是双层隔空的,要么是实体保温的。这两种墙都具有隔热保温功能,即夏季能阻挡外部热量进入建筑内部,冬季能阻挡建筑内部热量向外散发。但这两种保温墙都没有利用太阳能。当然可以在保温墙的外表贴太阳能电池,利用太阳能发电,但是太阳能电池成本很高,效率低,寿命短,而且制造太阳能电池过程中,还会排放较多的有害物质。所以很少有在建筑墙外表贴太阳能电池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设计一种太阳能墙,克服现有墙的上述缺陷,能隔热保温,还能利用太阳能产热水、发电,成本低,耐久。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所述太阳能墙构成:如图1示,从左至右,依次间隔设置外玻璃立板1、内板4、左承重保温墙2、右承重保温墙11、导热板7,在它们的顶端、底端分别用上保温板6、下保温板17密封联接,在它们的前后端(从图1看为前后端,从图2看为左右端),分别用前保温立板18、后保温立板19密封联接;内板4用导热材料时,在它朝外玻璃立板1的一面涂黑或涂既有高的太阳吸收比又有低的辐射率的选择性吸收涂层材料(已有大批量生产),并使其上端向左离开左承重保温墙2的距离比其下端向左离开左承重保温墙2的距离小(如图1示);或者不设置内板4而将外玻璃立板1做成双层夹真空的;单向排气阀3的右端穿透外玻璃立板1的上部并与其密封联接;上单向阀5、下单向阀16分别穿透左承重保温墙2的上部、下部并与其密封联接;水力发电 机15的左端与下单向阀16的右端联接并固定于下保温板17的上平面;护套9的左端与导热板7上部的右端面联结,其轴线与上单向阀5的轴线重合;上控制螺栓10依次穿过护套9、导热板7和右承重保温墙11并与它们密封联接,上控制螺栓10的轴线与上单向阀5的轴线重合,上控制螺栓10中有相连通的水平通道10-1和垂直通道10-2;当使垂直通道10-2被护套9密封堵挡时,上控制螺栓10的左端离开上单向阀5的右端(如图1或图3示),当使上控制螺栓10的左端对接上单向阀5的右端时(如图4示),其垂直通道10-2与导热板7和右承重保温墙11之间的间隔接通;溢气阀8穿透导热板7和右承重保温墙11并与它们密封联接,溢气阀8处于护套9的上方;下控制螺栓12依次穿过导热板7和右承重保温墙11并与它们密封联接;管14穿过导热板7下部和右承重保温墙11下部并与它们密封联接;三位阀门13有一号开位、二号开位、关位(在此位时,一号开位和二号开位均处于关闭状态),三位阀门13的左端与管14的右端联接,三位阀门13的一号开位外接凉水输入管,三位阀门13的二号开位外接热水输出管。
在夏季,使上控制螺栓10、下控制螺栓12处于图1或图3所示位置。控制三位阀门13到一号开位(这时二号开位仍被关闭),将凉水注入左承重保温墙2与右承重保温墙11之间,一部分凉水将依次通过水力发电机15、下单向阀16进入左承重保温墙2与内板4之间。当水位达到溢气阀8,控制三位阀门13到关位停止注水,并关闭溢气阀8。
阳光透过外玻璃立板1并通过内板4加热里面的水,被加热的水因密度减小而上升顶到上保温板6,随着热水积聚而获得压力,此处较高压力的热水冲开上单向阀5流入左承重保温墙2与右承重保温墙11之间,从而增加这里的内部压力,这时底部的水获得压力冲过水力发电机15发电后冲开下单向阀16进入左承重保温墙2与内板4之间,填充被加热的水上升后腾出的空间; 随着阳光持续照射,此过程度不断循环,水被连续加热升温,且水力发电机15连续发电。无阳光照射或环境变冷时,因左承重保温墙2与内板4之间的水密度变得大于左承重保温墙2与右承重保温墙11之间热水的密度产生压力差,此差值压力将关闭下单向阀15,上单向阀5随之关闭,这时凉水和热水被隔离,且热水被保温。由于右承重保温墙11、上保温板6、下保温板17的隔热保温,跑入室内的太阳热极少,所述太阳能墙在夏季起到隔热作用。单向排气阀3的作用是排出外玻璃立板1和内板4之间因受热而膨胀的空气,且能阻止外部空气进入,也可以通过单向排气阀3抽出空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新广,未经刘新广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1223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球头铰接撑杆连接装置
- 下一篇:钢梁与钢柱铰接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