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生产化学二氧化锰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20615609.7 | 申请日: | 2010-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735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22 |
发明(设计)人: | 高士敬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开元化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1G45/02 | 分类号: | C01G45/02 |
代理公司: | 宜昌市三峡专利事务所 42103 | 代理人: | 成钢 |
地址: | 443200 湖北省宜***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产 化学 二氧化锰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生产化学二氧化锰的装置,尤其是一种由碳酸锰经热解生产化学二氧化锰的装置。
背景技术
化学二氧化锰是制造干电池和铁氧体的主要原料,国内目前通常用沸腾炉、流化床,回转窑等装置,实现碳酸锰热解制化学二氧化锰。上述方装置如沸腾炉、流化床,回转窑等均存在制造工艺复杂,投资大、能量消耗高,碳酸锰热解转化率低等缺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生产化学二氧化锰的装置,用带有加热夹套的搅拌式热解氧化炉生产化学二氧化锰代替使用沸腾炉、流化床,回转窑,简化了工艺、降低了能耗,提高了碳酸锰热解转化率,占地面积小,操作简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生产化学二氧化锰的装置,包括上端设有大盖,下部为锥体的釜形容器,锥体底部下端开设有出料口,大盖上开设有进料口,釜形容器外带有加热夹套,釜形容器内自底部向上依次设有可调速的搅拌系统、加热盘管和带子母管的氧化气体分布器,热解热空气进气管和热解热空气出气管分别与加热夹套连通,加热夹套与加热盘管连通,氧化热空气进气管与带子母管的氧化气体分布器连通,大盖上设有氧化热空气出气管。
加热夹套由反应釜内筒和反应釜外筒组成。
可调速的搅拌系统中,搅拌桨安装于釜形容器内底部,搅拌桨的旋转轴与安装在釜形容器上方的减速机连接。
大盖上还开设有测温孔和人孔。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生产化学二氧化锰的装置,有益效果如下:
1、加热夹套对釜形容器,加热盘管直接对釜形容器内的碳酸锰加热,具有足够大的传热面积,使碳酸锰迅速被升温热解。
2、因碳酸锰的被搅拌,可使碳酸锰、分解后的一氧化锰、氧化后的二氧化锰混合均匀,保证热解热空气有良好接触,热解氧化更加充分,同时减小了气体上升的阻力,有利于气体的排出。
3、用带有加热夹套的搅拌式热解氧化炉生产化学二氧化锰代替使用沸腾炉、流化床,回转窑,提高了碳酸锰热解转化率,制得的成品中二氧化锰含量高,可达35-88%。
4、炉体温度由加热夹套内热解热空气控制,保证炉内温度稳定,搅拌部分可调速,所需电功率不大,减少电耗、热耗,降低了操作成本。
5、整个生产工艺操作简单、方便,无污染,装置占地面积小,无需复杂的收尘系统,适合大规模连续化生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上端设有大盖4,下部为锥体8的釜形容器,锥体8底部下端开设有出料口9,大盖4上开设有进料口15,釜形容器外带有加热夹套,釜形容器内自底部向上依次设有可调速的搅拌系统、加热盘管14和带子母管的氧化气体分布器13,热解热空气进气管10和热解热空气出气管7分别与加热夹套连通,加热夹套与加热盘管14连通,氧化热空气进气管12与带子母管的氧化气体分布器13连通,大盖4上设有氧化热空气出气管16。
加热夹套由反应釜内筒5和反应釜外筒6组成。
可调速的搅拌系统中,搅拌桨11安装于釜形容器内底部,搅拌桨11的旋转轴与安装在釜形容器上方的减速机1连接。
大盖4上还开设有测温孔2和人孔3。
加热盘管14为蛇形盘管。
生产时,首先将碳酸锰通过进料口15加入釜形容器内,开启搅拌桨11,搅拌桨11的速度由减速机1控制,向热解热空气进气管10中通入温度为400-500℃的热解热空气,热解热空气经热解热空气进气管10进入加热夹套,再进入加热盘管14对碳酸锰进行加热,使其升温热解,热解热空气由热解热空气出气管7排出;向氧化热空气进气管12 中通入含有水蒸气的氧化热空气,氧化热空气经氧化热空气进气管12进入带子母管的氧化气体分布器13再进入釜形容器内,将物料氧化,制得化学二氧化锰,釜形容器内氧化热空气上升至氧化热空气出气管16排出。
制得的化学二氧化锰从出料口9排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开元化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湖北开元化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1560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