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同心双阀板蝶阀无效
申请号: | 201020618716.5 | 申请日: | 2010-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58368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08 |
发明(设计)人: | 张星原;孙登峰;田海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星原 |
主分类号: | F16K1/22 | 分类号: | F16K1/22;F16K1/36;F16K1/54;F16K2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30006 山西省太原市***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同心 双阀板蝶阀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同心双阀板蝶阀,属于蝶阀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炼焦炉多为热态装煤热态出焦的间歇式生产工艺,煤料在炭化室中经高温干馏产生荒煤气,荒煤气中含有大量损害人体健康,严重污染环境的化学物质,必须导出加以回收和净化。荒煤气导出系统的设备包括:上升管、水封阀、桥管、氨水喷洒系统、集气管、吸气弯管、蝶阀和吸气管等。
在炼焦时,荒煤气自炭化室经上升管至桥管,被低压氨水喷洒降温后进入集气管,此时调整吸气弯管的蝶阀阀板小角度开启,使集气管压力保持在8~10mm水柱。在装煤时,因装煤产生的大量烟尘与空气混合气,自上升管进入桥管,此时,桥管内高压氨水打开,靠高压氨水的喷射力产生吸力,造成装煤炭化室的负压,将烟尘与空气混合气吸入集气管,并经吸气弯管送至冷鼓。此时集气管压力增高,调整吸气弯管的蝶阀阀板大角度开启,以保证装煤产生的烟尘混合气能及时排走,降低集气管煤气压力,减轻冒烟。装煤完毕,停止高压氨水喷洒,调整蝶阀阀板小角度开启,使集气管压力保持在8~10mm水柱。
此传统装置的最大缺点是,每次装煤完毕,蝶阀阀板开启角度需重新调整,动作繁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同心双阀板蝶阀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操作简单,装煤前后集气管压力保持一致的同心双阀板蝶阀。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同心双阀板蝶阀,包括阀体和阀板,阀板通过转轴设置在阀体中,阀板由大阀板和小阀板组成,大阀板为环形,大阀板的外边缘和阀体的内壁相吻合,小阀板为板状,设置在大阀板中且与大阀板同轴,小阀板的外边缘和大阀板的内边缘相吻合,大阀板的第一转轴为空心的,大阀板通过第一转轴安装在阀体内,小阀板的第二转轴套装在第一转轴内,小阀板通过第二转轴安装在大阀板中。
所述阀体的截面或为圆形,或为椭圆形,或为方形,大阀板和小阀板的形状与之相适应,大阀板或为圆环形,或为椭圆环形,或为方环形,小阀板或为圆板,或为椭圆板,或为方板。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有益效果为:
本同心双阀板蝶阀设置了同心双阀板,使得小阀板保持常开状态,且开启角度不变,需要增大排气量时,打开大阀板,需要减小排气量时,关闭大阀板。传统的蝶阀增大和减小排气量是靠同一个阀板调整角度来实现的,而每次调整角度都比较麻烦。完成一次装煤炼焦,传统蝶阀需要调整两次阀板的角度,而本同心双阀板蝶阀只需调整一次大阀板的角度即可,方便了使用,也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图中:1为阀体、2为大阀板、3为小阀板、4为第一转轴、5为第二转轴、6为上升管、7为桥管、8为集气管、9为弯管、10为同心双阀板蝶阀、11为吸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如图1、图2所示,一种同心双阀板蝶阀,包括阀体1和阀板,阀板通过转轴设置在阀体1中,阀体1的截面为圆形,阀板由大阀板2和小阀板3组成,大阀板2为圆环,大阀板2的外边缘和阀体1的内壁相吻合,小阀板3为圆板,设置在大阀板2中且与大阀板2同轴,小阀板3的外边缘和大阀板2的内边缘相吻合,大阀板2的第一转轴4为空心的,大阀板2通过第一转轴4安装在阀体1内,小阀板3的第二转轴5套装在第一转轴4内,小阀板3通过第二转轴5安装在大阀板2中。
实施例二
如图3所示,一种同心双阀板蝶阀,包括阀体1和阀板,阀板通过转轴设置在阀体1中,阀体1的截面为椭圆形,阀板由大阀板2和小阀板3组成,大阀板2为椭圆环,大阀板2的外边缘和阀体1的内壁相吻合,小阀板3为椭圆板,设置在大阀板2中且与大阀板2同轴,小阀板3的外边缘和大阀板2的内边缘相吻合,大阀板2的第一转轴4为空心的,大阀板2通过第一转轴4安装在阀体1内,小阀板3的第二转轴5套装在第一转轴4内,小阀板3通过第二转轴5安装在大阀板2中。
实施例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星原,未经张星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1871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