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细纱机导纱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20618999.3 | 申请日: | 2010-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648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15 |
发明(设计)人: | 周锁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D01H13/04 | 分类号: | D01H13/04;D01H13/10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维益专利事务所 32211 | 代理人: | 王凌霄 |
地址: | 213164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细纱机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用于细纱机纺纱时粗纱退绕的导纱装置。
背景技术
细纱机的主要任务是将粗纱牵伸、加捻、卷绕成形,粗纱管上的粗纱经导纱杆引导后喂入横动喇叭口,实现粗纱的牵伸。传统细纱机的导纱杆为表面镀铬的实心圆钢,直径12mm,其安装位置可以调节,使粗纱在退绕时均衡和减少张力,降低意外牵伸,避免粗纱断头,但现有的细纱机上的导纱杆通常都是固定不转动的,粗纱退绕时与导纱杆之间为曲面滑动摩擦,导纱杆对粗纱产生较大的阻尼作用,为防止粗纱进入横动喇叭口前产生意外牵伸,要求导纱杆表面越光滑越好,以减少摩擦阻力,实际使用中,当粗纱从筒管上退绕时,需要克服吊锭以及导纱杆对粗纱条的摩擦阻力,因此导纱杆到牵伸装置间的粗纱上会产生一定的张力,张力过大容易引起粗纱断裂,不利于粗纱的退绕,该张力的大小,与粗纱和导纱杆之间的摩擦系数也有关,当粗纱与导纱杆之间的滑动摩擦力超过一定范围,粗纱退绕时会产生意外牵伸,影响纺纱质量,因此,可以通过降低粗纱和导纱杆之间的摩擦系数,达到粗纱从筒管上退绕时的张力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防止产生意外牵伸,稳定和提高纺纱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之不足,提供一种细纱机导纱装置,降低粗纱和导纱杆之间的摩擦系数,确保粗纱从筒管上退绕时的张力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防止产生意外牵伸,稳定和提高纺纱质量。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细纱机导纱装置,包括垂直设置在细纱机机架上的前排粗纱管和后排粗纱管、用于喂入粗纱的横动喇叭口,粗纱缠绕在前排粗纱管和后排粗纱管中部的圆柱体上,在前排粗纱管与后排粗纱管之间设有作相向转动且相互平行的上前导纱杆和上后导纱杆,上前导纱杆和上后导纱杆与前排粗纱管或后排粗纱管的垂直轴线空间垂直,上前导纱杆和上后导纱杆与横动喇叭口之间设有可转动的下导纱杆,前排粗纱管和后排粗纱管上的粗纱分别对应通过上前导纱杆和上后导纱杆导向后,经下导纱杆喂入横动喇叭口。
进一步地,为更有利于粗纱的退绕,所述的上前导纱杆距前排粗纱管中部圆柱体底端的距离为所述圆柱体高度的三分之一,上后导纱杆距后排粗纱管中部圆柱体底端的距离为所述圆柱体高度的三分之一。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将导纱杆设计成转动形式,可随粗纱退绕作同步转动,使得粗纱与导纱杆之间的接触方式由曲面滑动摩擦变成滚动摩擦,大大降低了粗纱与导纱杆之间的摩擦系数,从而降低了粗纱的退绕张力,有效防止粗纱退绕时产生的意外牵伸,稳定和提高纺纱质量。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前排粗纱管 2.后排粗纱管 3.粗纱 4.横动喇叭口 5.上前导纱杆 6.上后导纱杆 7.下导纱杆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如图1所示的一种细纱机导纱装置,包括垂直设置在细纱机机架上的前排粗纱管1和后排粗纱管2,前排粗纱管1和后排粗纱管2的两端为锥体,中部为圆柱体,粗纱3缠绕在所述的圆柱体上,前排粗纱管1和后排粗纱管2的下方设有用于喂入粗纱3的横动喇叭口4,在前排粗纱管1与后排粗纱管2之间设有相互平行、位于同一平面的上前导纱杆5和上后导纱杆6,上前导纱杆5和上后导纱杆6与前排粗纱管1或后排粗纱管2的垂直轴线空间垂直,上前导纱杆5在粗纱3牵引作用下作顺时针转动,而上后导纱杆6在粗纱3牵引作用下作逆时针转动,在上前导纱杆5和上后导纱杆6与横动喇叭口4之间设有可转动的下导纱杆7,前排粗纱管1上的粗纱3通过上前导纱杆5导向、后排粗纱管2上的粗纱3通过上后导纱杆6导向后,分别再经过下导纱杆7导向而喂入横动喇叭口4。
粗纱3绕过上前导纱杆5、上后导纱杆6时,由于受到上前导纱杆5、上后导纱杆6的摩擦阻力影响使粗纱3张力增大,该粗纱3张力与上前导纱杆5和上后导纱杆6安装位置的高低有关,它随粗纱3在上前导纱杆5和上后导纱杆6上的包角大小而变化。粗纱3从纱管上端退绕时包围角最小,而从纱管下端退绕时包围角最大,因此,应尽量将上前导纱杆5和上后导纱杆6安装在粗纱管卷装下部,更有利于粗纱的退绕,为此,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的上前导纱杆5的中心位置距前排粗纱管1中部圆柱体底端的距离为所述圆柱体高度的三分之一,上后导纱杆6的中心位置距后排粗纱管2中部圆柱体底端的距离为所述圆柱体高度的三分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未经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1899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消防设备自动给水系统
- 下一篇:一种除杂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