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动车用轮毂无效
申请号: | 201020619322.1 | 申请日: | 2010-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7252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22 |
发明(设计)人: | 方加维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方世车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B3/00 | 分类号: | B60B3/00;B60B3/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000 天津市***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车 轮毂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非机动车用部件,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电动车用轮毂。
背景技术
电动车由于其方便快捷的特点而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电动自行车轮毂的材料基本采用铝合金轮毂、铁轮毂等,由于“电动自行车国家标准”对电动自行车整车的重量提出较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在减轻电动自行车用轮毂重量的同时又保证其工作强度成了研发人员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另一方面,随着能源与原材料的价格不断攀升,铝合金材料价格飞涨,国内大多数电动自行车厂家开始寻求镁合金作为铝合金轮毂的替代材料。
镁合金具有重量轻、比强度和比刚度高、减震性能好等优点,镁合金轮毂能减轻整车重量提高电动自行车性能。但是,镁合金的强度不足,限制了其使用范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具有足够强度的镁合金材料电动车用轮毂,以便在减轻重量的同时,能够满足强度的要求。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电动车用轮毂,包括轮毂外圈、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轮毂外圈内侧设置有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与轮毂外圈和幅板为一次成形结构,所述第一加强筋、轮毂外圈和幅板均为镁合金材料。
第一加强筋与所述轮毂外圈呈工字型设置。
所述幅板处设置有镁合金材料的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二加强筋一端连接到轮毂外圈。
所述第二加强筋与幅板呈十字形,所述第二加强筋与幅板、轮毂外圈为一次成形结构。
本实用新型具有下述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轮毂中,由于在轮毂外圈内侧、幅板处、轮毂外圈内侧与幅板之间均设置有加强筋,在减轻重量的同时,能够满足强度的要求。而且由于为一次成形的结构,生产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质量稳定,更加适合大批量生产。其中,在轮毂外圈内侧采用“工”形第一加强筋,整个外圈强度得到明显加强,能够避免车辆行驶过程中遇冲击(路面颠簸或撞击)后变形或断裂,避免事故的发生。在幅板处设置有与幅板呈“十”字形的结构第二加强筋,使各方面的受力稳定性较好,受力稳定性得到大大改善。在轮毂外圈内侧与幅板之间采用加强筋的设计,能够避免车轮在充满气的过程中,由于气压太足或车轮遇到撞击造成轮胎内的气压升高,导致轮圈的受力超出承受范围而断裂事故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动车前轮用轮毂的主视图;
图2为B-B剖视图;
图3为A-A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动车后轮用轮毂的主视图;
图5为C-C剖视图;
图6为D-D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电动车用轮毂设计既可以用于前轮,也可以用于后轮。
用于前轮的电动车用轮毂的示意图如图1-图3所示,包括轮毂外圈1-1、幅板2-1,还包括轮毂鼓刹4。
由于此处在轮子的外圈,直接和外界接触,受力最直接的部位,如果此处的强度达不到要求,将会在车辆行驶过程中遇冲击(路面颠簸或撞击)后变形或断裂,造成安全事故,断裂的开始部位就是外圈内侧。为此,所述轮毂外圈1-1内侧设置有第一加强筋3-1,所述第一加强筋3-1与轮毂外圈1-1和幅板2-1为一次成形结构,所述第一加强筋、轮毂外圈和幅板均为镁合金材料。其中,第一加强筋3-1与所述轮毂外圈成工字型。
幅板部分主要承受三种力:轮子转动时的扭转力、支撑整车重量的径向力和轴向力。由于此处受力的力臂较长,为此,所述幅板2-1处设置有镁合金材料的第二加强筋3-2,所述第二加强筋3-2与幅板2-1呈十字形。由于车轮在充满气的过程中,如果气压太足,或车轮遇到撞击,都会使得轮胎内的气压升高,导致轮圈的受力超出承受范围而断裂,为此,所述第二加强筋3-2一端连接到轮毂外圈,使得轮毂外圈内侧与幅板之间也具有第二加强筋,来避免这一问题的出现。所述第二加强筋与幅板和轮毂外圈为一次成形结构。可以使得各方面的受力稳定性较好,轮毂的受力稳定性可得到大大改善。
轮毂外圈1-1主要用于安装电动自行车轮的内胎和外胎。轮毂幅板2-1主要起连接和支撑作用,轮毂鼓刹4主要用于安装鼓刹和刹车制动作用。
用于电动车后轮的轮毂的示意图如图4-图6所示,包括轮毂外圈1-2、幅板2-2,还包括轮毂磁轭圈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方世车业有限公司,未经天津方世车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1932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