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齿轮传递误差检测设备无效
申请号: | 201020620136.X | 申请日: | 2010-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4545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24 |
发明(设计)人: | 李晓冬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春工程学院 |
主分类号: | G01M13/02 | 分类号: | G01M13/02 |
代理公司: | 吉林长春新纪元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100 | 代理人: | 王薇 |
地址: | 130000 吉林省长春***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齿轮 传递 误差 检测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齿轮传递误差检测设备,应用于汽车齿轮轴传递误差的测量。
技术背景
如何使制造业减少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少地产生环境污染是当前制造业面临的重大课题。绿色制造在齿轮加工中发展比较快,特别是高速干式切削,以其高效、高刚性、不需要切削液、绿色环保的特点而成为热点。针对汽车后桥的齿轮,主要是干式切削加工后齿轮的精密检测是汽车齿轮制造的一个重要的辅助技术。但是,目前国内生产各种齿轮检测设备其应用仍然局限于实验室条件下,不能在现场快速精确的检测出齿轮的传递误差,为实际生产提供指导,而且操作不方便,自动化程度不高。并且大多数采用价格昂贵专用硬件设备,这些设备通常以专门的CPU或高速DSP芯片为核心,针对不同应用场合要设计专门的电路,用汇编语言或C语言对DSP芯片进行编程,因此使得整个系统的开发工作量大,周期长,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齿轮传递误差检测设备, 在机械结构上采用铸造床身,减少外界振动的干扰,工作台仿十字滑台结构,用于调整以适于不同长度的齿轮轴。在工作台上还有专门为齿轮轴设计的各种类型的夹具,可以针对不同工件快速更换;为了保证能更准确地反应齿轮轴系在工作状态时的传递误差,在测量过程中设计了加载器,在测量过程中施以一定的载荷;在测量系统中采用了德国海德汗的正弦角度编码器,其测量精度最高理论可达到;通过数字滤波的方式来计算齿轮副在传动过程中的传递误差,其算法更可靠准确;以PC计算机为核心的虚拟仪器(Virtual instrument,简称vi),代表着现代仪器的发展趋势,它充分利用计算机的软硬件资源,在计算机屏幕上建立仪器面板,直接对仪器进行控制以及数据分析与显示,突破了传统仪器的概念,改变了仪器的设计、制造和使用方法,提高了仪器的功能和使用效率,缩短了仪器的研制周期,大幅度降低了仪器的价格。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齿轮传递误差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在床身的一侧装有固定支架,其上安装变频电机,同步齿形带用主动齿轮专用夹具固定在支承座上并连接在床身另一侧,通过同步齿形带将动力传递给齿轮副主动轮;与支承座相对的是尾部支承座上安装有主动轴尾座丝杠导轨结构,在床身上的另一端整个安装有一个十字滑台结构,是由两组导轨丝杠结构组成;其中一组X向丝杠导轨结构上安装有齿轮副从动轮及齿轮副从动轮夹具,X向丝杠导轨结构一侧安装有步进电机通过计算机控制调整;另一组Y向丝杠导轨结构上设有手轮调整齿轮副从动轮与主动轮的对齐;在X向丝杠导轨上齿轮副从动齿轮轴通过齿形带和摩擦加载器相联,齿轮副主动轮与齿轮副从动轮上安装有高精度旋转编码器。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是,通过数字滤波的方式来计算齿轮副在传动过程中的传递误差,其算法更可靠准确;突破了传统仪器的概念,改变了仪器的设计、制造和使用方法,提高了仪器的功能和使用效率,缩短了仪器的研制周期,大幅度降低了仪器的价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如图1所示,一种齿轮传递误差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在床身的一侧装有固定支架15,其上安装变频电机14,同步齿形带4用主动齿轮专用夹具5固定在支承座3上并连接在床身1另一侧,通过同步齿形带4将动力传递给齿轮副主动轮;与支承座3相对的是尾部支承座6上安装有主动轴尾座丝杠导轨结构7,在床身1上的另一端整个安装有一个十字滑台结构,是由两组导轨丝杠结构组成;其中一组X向丝杠导轨结构9上安装有齿轮副从动轮及齿轮副从动轮夹具10,X向丝杠导轨结构9一侧安装有步进电机12通过计算机控制调整;另一组Y向丝杠导轨结构13上设有手轮调整齿轮副从动轮与主动轮的对齐;在X向丝杠导轨上齿轮副从动齿轮轴通过齿形带4和摩擦加载器11相联,齿轮副主动轮与齿轮副从动轮上安装有高精度旋转编码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春工程学院,未经长春工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2013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