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软启动和无弧通断功能的交流接触器有效
申请号: | 201020622608.5 | 申请日: | 2010-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93292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06 |
发明(设计)人: | 王俭;厉伟;马少华;蔡志远;朱盛之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H47/00 | 分类号: | H01H47/00;H02P1/28 |
代理公司: | 沈阳智龙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21115 | 代理人: | 宋铁军 |
地址: | 110870 辽宁省沈***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启动 无弧通断 功能 交流 接触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的交流接触器,特别是涉及一种既能实现无弧通断电路、又能实现被控电动机软启动功能的新型交流接触器,属于电力通断控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的传统交流接触器工作时,接通与分断电路过程中都要不可避免地在接触器触头间产生电弧,电弧的存在大大降低了接触器的电寿命。多年以来,电器工作者开展了大量的改进接触器各种性能的工作,在接触器通断电路产生电弧时,许多研究者采用了多种熄灭电弧的方法,如增加磁场吹弧、采用金属栅片灭弧室等,这些方法都不能从根本上消灭电弧,只是限制和有助于熄灭电弧,目前市场上虽然有无触点开关出现,属于无弧产品,但存在着价格昂贵,由于没有机械触点,导通损耗高,过载能力差,体积庞大等缺点;另外,对于功率超过10kW的大功率电动机负载,一般都不能直接启动,其控制部分除了接触器以外,必须配以软启动器或其它降压启动措施,元件越多,可靠性越差,这样既增加了成本,又降低了控制的可靠性。
实用新型内容:
1、实用新型目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软启动和无弧通断功能的交流接触器,其目的是在现有的交流接触器的基础上,通过创新设计,使交流接触器既能无弧通断电路,使接触器的电寿命成倍地提高,大大延长接触器的使用期限,又能实现大功率电动机负载的软启动功能。
2、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具有软启动和无弧通断功能的交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普通接触器、反并联可控硅SCR、光电耦合双向可控硅驱动器OPTOTRIAC和智能控制器;在普通接触器每相触头两端并联一对反并联可控硅,反并联可控硅一个引脚通过触发限流电阻与光电耦合双向可控硅驱动器的双向可控硅一端相连,双向可控硅另一端连到反并联可控硅的另一引脚上,光电耦合双向可控硅驱动器的发光二极管正极通过电阻与二极管D1的负极相连,发光二极管负极与电容C1一端相连,电容C1另一端连电阻R4的一端,电阻R4另一端与二极管D1的负极相连,智能控制器的输出端连到二极管D1的正极,智能控制器的输入端连有电流互感器TA1、电流互感器TA2、电流互感器TA3和电压互感器TV1。
在所述普通接触器触头KM1两端并联一对反并联可控硅U1,反并联可控硅U1的引脚1通过电阻R5与光电耦合双向可控硅驱动器OPTOTRIAC1的双向可控硅一端相连,该双向可控硅另一端连到反并联可控硅U1的引脚2上,光电耦合双向可控硅驱动器OPTOTRIAC1的发光二极管正极通过电阻R1与二极管D1的负极相连,该发光二极管负极与电容C1一端相连;在普通接触器触头KM2两端并联一对反并联可控硅U2,反并联可控硅U2的引脚3通过电阻R6与光电耦合双向可控硅驱动器OPTOTRIAC2的双向可控硅一端相连,该双向可控硅另一端连到反并联可控硅U2的引脚4上,光电耦合双向可控硅驱动器OPTOTRIAC2的发光二极管正极通过电阻R2与二极管D1的负极相连,该发光二极管负极与电容C1一端相连;在普通接触器触头KM3两端并联一对反并联可控硅U3,反并联可控硅U3的引脚5通过电阻R7与光电耦合双向可控硅驱动器OPTOTRIAC3的双向可控硅一端相连,该双向可控硅另一端连到反并联可控硅U3的引脚6上,光电耦合双向可控硅驱动器OPTOTRIAC3的发光二极管正极通过电阻R3与二极管D1的负极相连,该发光二极管负极与电容C1一端相连。
所述智能控制器为PIC单片机。
在普通接触器每相触头两端并联一支双向可控硅代替所述一对反并联可控硅。
3、优点及效果: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首次将电力电子器件与接触器机械触点结合,采用单片机智能控制手段,实现无弧通断和软启动功能于传统交流接触器,结构简单、成本低、功能多、不改变原有接触器外型尺寸,工艺实现容易,既能无弧通断电路,又能实现电机软启动功能,同时大大提高接触器的电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工业大学,未经沈阳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2260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