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金属管与胶管连接接头有效
申请号: | 201020623712.6 | 申请日: | 2010-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5182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01 |
发明(设计)人: | 阚新栋;马晓俊;杨志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33/32 | 分类号: | F16L33/32;F16L1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实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13 | 代理人: | 李玉明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金属管 胶管 连接 接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件连接的接头,特别涉及一种金属管与胶管连接的接头。广泛用于多种行业,能使金属管与软管(胶管)之间快速可靠并密封连接。
背景技术
金属管与软管的联接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很普遍。目前金属管与软管(胶管、塑料管)的联接主要采取将金属管端部插入软管端部内,并用铁丝捆扎或打卡子。金属管与软管联接后用铁丝捆扎的联接方式有以下缺点:由于胶管内径与金属管外径管径相同,在联接时金属管不易插入软管内。个人操作手法不同,捆扎后的牢靠程度不易判断,承压后易造成软管打出。铁丝捆扎后在金属管与软管之间铁丝打扭处易产生缝隙,承压后会有一定程度的渗漏。操作不方便须借助其它工具材料。铁丝用后被废弃不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采用打卡子的方法有以下不足之处,卡子不能使软管一周均匀地挤压在金属管外表面,卡子两部分之间有缝隙,在承压后易产生一定的渗漏。卡子各部件体积较小易损坏、易丢失零件。在安装操作时,需借助板手、起子上拉紧螺丝,费时费力,且拉紧螺丝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易生锈、拆卸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金属管与胶管连接接头,能使金属管与软管(胶管)之间快速可靠并密封连接,并且能够承受一定的压力,可重复使用。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金属管与胶管连接接头,主要由胶管套、压紧螺母和连接管组成,其特征在于:胶管套为圆筒形,在胶管套的一端外壁上有螺纹;压紧螺母为圆筒形,压紧螺母一段内壁有内螺纹,能与胶管套外螺纹配合,压紧螺母旋接在胶管套的端部。在压紧螺母的另一端内壁有环形台阶。在压紧螺母的环形台阶中心孔内套有一个连接管,连接管的一端外壁有环形台阶,连接管的另一端有外螺纹。
为了能使胶管套与压紧螺母之间旋紧,在胶管套的另一端外壁上对称焊接有两个圆柱形把手,在压紧螺母的外壁上对称焊接有两个圆柱形把手。还可以采用在胶管套的另一端外壁铣有外六方,在压紧螺母的外壁铣有外六方,采用扳手旋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金属管与胶管连接接头,能使金属管与软管(胶管)之间快速可靠并密封连接,连接接头承受的压力大于胶管承受的压力;此连接接头具有连接速度快,可重复使用的优点,在生产现场实验中用清水试压1.0兆帕,30分钟未出现渗漏和脱落的现象,证明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金属管与胶管连接接头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中,1.胶管,2.胶管套,3.把手,4.压紧螺母,5.连接管。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以一个金属管与胶管连接接头为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金属管与胶管连接接头,主要由胶管套2、把手3、压紧螺母4和连接管5组成。
胶管套2为圆筒形,在胶管套2的一端外壁上有M24螺纹,在胶管套2的另一端外壁上对称焊接有两个圆柱形把手3。压紧螺母4为圆筒形,压紧螺母4一段内壁有M24内螺纹。在压紧螺母4的另一端内壁有环形台阶。环形台阶的内径为20mm。在压紧螺母4的外壁上对称焊接有两个圆柱形把手3。在压紧螺母4的环形台阶中心孔内套有一个连接管5,连接管5的外径20mm。连接管5的一端外壁有一个厚度为3mm,直径为24mm的环形台阶,连接管5的另一端有外螺纹。
实施例2。基本与实施例1的结构相同,不同点是:在胶管套2的另一端外壁铣有外六方,在压紧螺母4的外壁铣有外六方。用外六方替换圆柱形把手3。
简述金属管与胶管连接接头的使用方法。参阅图1。首先,将一端带有圆柱头的胶管1穿入胶管套2内,从胶管套2的螺纹端穿入,胶管1的圆柱头留在胶管套2的端部。其次,将连接管5插入压紧螺母4内。最后,将压紧螺母4螺纹连接在胶管套2上,连接管5的端部环形台阶压在胶管1的圆柱头端面上;旋紧压紧螺母4,连接管5的环形台阶压紧胶管1的圆柱头。连接管5的外端部螺纹能与金属管连接件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2371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虚拟网络映射处理方法和系统
- 下一篇:一种实现遥测数据接收完整性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