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永磁能复合油烟净化器有效
申请号: | 201020624479.3 | 申请日: | 2010-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6682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15 |
发明(设计)人: | 刘海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海龙 |
主分类号: | F24C15/20 | 分类号: | F24C15/20;B03C1/00;F04D19/00 |
代理公司: | 武汉楚天专利事务所 42113 | 代理人: | 雷速 |
地址: | 430080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永磁 复合 油烟 净化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除尘净化设备,具体是一种永磁能复合油烟净化器。
背景技术
需要净化的油烟成份极其复杂,它包括燃烧炉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和颗粒物,食品在烹饪过程中散发出来的大量含油水蒸气以及油脂在高温下裂解出的多种有害物质,如丙烯醛、环芳烃、苯并花等,其形态呈水包油和油包水的厚状形态,其处理难度极大。目前大多数的油烟净化产品属于静电吸附型,系采用常温等离子体技术,利用高压静电场对油烟进行电离、沉降和吸附,净化率达到80%以上。但其缺点是净化率呈逐渐下降趋势,最终使净化功能消失,并且清洗十分困难。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提供一种净化效率高、维护清洗简单、使用寿命长的永磁能复合油烟净化器。
所述永磁能复合油烟净化器,包括吸烟罩、电离单元、离心风机,其特征在于:在电离单元、离心风机之间设置有永磁装置,在吸风罩、电离单元之间还设置有被动扇,永磁装置内设置有多个亚高温永磁块、钢板,多个亚高温永磁块的S极面与钢板固定连接,永磁装置的两端分别与电离单元及离心风机进风口连通。
所述被动扇由外壳、支撑板、多个扇叶、转轴、轴承组成,扇叶安装在转轴前端,轴承外圆与轴套固定连接,转轴后部外圆与轴承内圆固定连接并通过螺帽与其锁紧,轴套与支撑板固定连接,支撑板与外壳内壁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是一个以亚高温永磁体做吸附主体的,集被动扇和电离技术配套而成的高效油烟净化装置。被动扇安装在吸烟罩和电离装置之间,起到机械式的撞击拦截和离心力式拦截油烟粉尘的作用,剩余的颗粒和粉尘在经过电离装置的作用,形成等离子体,在经过永磁吸附装置时,被正负磁极吸附,达到完全净化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1.由于被动扇构造的特性,如扇叶全面积在静止的状态下,已能占风道截面积的80%以上,在旋转动态下,能遮挡更大的面积,使之能有效的撞击气流中的颗粒状和粉尘物质,在通过旋转的离心力的作用,使这些物质失去速度和力度,落于管壁,在这样有效的拦截同时,由于扇叶形状和角度的力学物理性能,对抽排效果和风速和流量影响非常有限,其风损仅为2%至3%。
2.残留的颗粒和粉尘,由于数量有限,在通过电离区时,能高效的被等离子化,最终被磁吸附,达到完全净化的目的。
3.由于被动扇的初级拦截效果,使电离装置受污染的速度得到极大的减缓,有效的延长了电离装置的作用效率和寿命,并使最终的磁吸附能高效的吸附呈离子态的油颗粒和粉尘。
4.由于被动扇是无电机部分,又是作旋转运作工作的,所以被动扇具有极强的自洁功能,能长期稳定的工作,磁吸附装置是一个极为简单的平面物理形状,无任何其他辅助件,极易维护和清洗。
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净化效率高、易维护清洗,使用寿命长,使用广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亚高温永磁块安装示意图,
图3是图2仰视图,
图4是被动扇结构示意图。
图中:1-吸烟罩,2-被动扇,3-电离单元,4-永磁装置,5-离心风机,6-钢板,7-亚高温永磁块,8-被动扇外壳,9-扇叶,10-转轴,11-轴套,12-轴承,13-支撑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图1、2、3中,永磁能复合油烟净化器,包括吸烟罩1、电离单元3、离心风机5,其特征在于:在电离单元3、离心风机5之间设置有永磁装置4,在吸风罩、电离单元之间还设置有被动扇2,永磁装置内设置有多个亚高温永磁块7、钢板6,多个亚高温永磁块的S极面与钢板固定连接,永磁装置的两端分别与电离单元及离心风机进风口连通。
图4中,所述被动扇由外壳8、支撑板13、多个扇叶9、转轴10、轴承12组成,扇叶安装在转轴前端,轴承外圆与轴套固定连接,转轴后部外圆与轴承内圆固定连接并通过螺帽与其锁紧,轴套与支撑板固定连接,支撑板与外壳内壁固定连接。
需净化的油烟进入口吸烟罩后,经过被动扇机械式的撞击拦截和离心力式拦截油烟粉尘的作用,剩余的颗粒和粉尘在经过电离装置的作用,形成等离子体,在经过永磁吸附装置时,被正负磁极吸附,达到完全净化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海龙,未经刘海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2447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