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旋转磁路切换电源有效
申请号: | 201020628473.3 | 申请日: | 2010-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5688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31 |
发明(设计)人: | 孙倩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科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K57/00 | 分类号: | H02K57/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精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53 | 代理人: | 何新平 |
地址: | 201111 上海市闵***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旋转 磁路 切换 电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发电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的发电装置主要还是发电机,发电机的体积较大,能量转化率相对较低,造了成使用中存在诸多局限性,以至于不能得到广泛应用。
人们需要一种结构简单、体积小、发电过程简单、发电率更高的电源,以便于更加广泛的领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旋转磁路切换电源,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旋转磁路切换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磁体,还包括一导磁机构,所述导磁机构接入所述磁体的磁场;
所述导磁机构具有至少两条磁路,所述磁路上设有磁路开口;
还包括一电感线圈,至少一所述条磁路穿过一所述电感线圈;
所述导磁机构中至少一条所述磁路中设有用于改变磁路导磁能力的磁路切换部件,所述磁路切换部件采用一与所述磁路开口活动连接的导磁部件;
还包括一基座所述基座上设有一与所述基座转动连接的转轴,多个所述磁路开口围绕所述转轴排布;
至少一个所述磁路切换部件设置在所述转轴上,所述磁路切换部件与所述磁路开口相对转动。
通过所述转轴的转动带动所述磁路切换部件转动,进而通过所述磁路切换部件改变多个所述磁路开口处的磁阻甚至完全切换磁路,进而改变磁场,从而使所述电感线圈中产生电能。所述电感线圈上设有电能输出端,用以输出所产生的电能。通过所述转轴的连续转动造成磁场连续不断改变,进而连续不断的产生电能。
通过上述设计提供一种通过切换磁路改变通过所述电感线圈的磁场,进而产生电能的方式。有别于现有的发电机通过切割磁感线发电的形式。相对于现有的发电方式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发电效率高等特点,能够应用于现有的发电机不便于应用的场合。本实用新型的转轴转动一周所产生的电能,远远高于现有的同体积发电机的转子转动一周所产生的电能。
多个所述磁路固定在所述基座上,所述磁路的所述磁路开口围绕所述转轴均匀排布,且至少三个所述磁路开口到达所述转轴处的距离相同;所述磁路切换部件探入所述磁路开口中。以便于所述磁路切换部件在转动过程中尽量多的通过所述磁路开口,进而尽量多的改变磁场。
所述磁体可以采用永磁体或者电磁体,优选永磁体,特别优选基于磁钢材料的永磁体,如铁镍钴磁钢。
所述磁路采用由导磁材料制成的导磁磁路,比如可以采用软磁铁制成的导磁磁路。
所述导磁机构中设有至少两条所述磁路,并至少具有两条并联的所述磁路;还设有至少两个联动的所述磁路切换部件,至少两个联动的所述磁路切换部件错时接入至少两条并联的所述磁路的所述磁路开口。以便于保证一个磁路中的所述磁路开口被一个所述磁路切换部件闭合的时候,另一个并联的磁路中的所述磁路开口敞开。即并联的两个磁路一个处于导通状态,一个处于断开状态,以提高磁场变化强度。设定合理的所述转轴转速,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电能转化效率。
所述导磁机构中设有至少两条所述磁路,并至少具有两条并联的所述磁路;并联的至少两个所述磁路之间的共用一个所述磁路切换部件。共用的所述磁路切换部件错时位于并联的至少两个所述磁路的所述磁路开口处。以简化结构。
两条并联的所述磁路的两个所述磁路开口相邻排布。以配合共用一个所述磁路切换部件时,具有更高的电能转化效率。
至少两条磁路上分别设有所述电感线圈。所述电感线圈可以并联或者串联。串联时应该考虑两个所述电感线圈中磁场改变时的关联性。
所述电感线圈的电能输出端连接一稳压电路,以输出稳定的电能。
所述电感线圈的电能输出端连接一升压电路,以输出电压较高的电能。
所述电感线圈的电能输出端连接一降压电路,以输出电压较低的电能。
所述电感线圈的电能输出端连接一蓄电池,以存储电能。
附图说明
图1旋转磁路切换电源结构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科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科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2847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