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高炉粗煤气管道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020630306.2 | 申请日: | 2010-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831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29 |
发明(设计)人: | 陈兴家;战奇;李霞;苏蔚;赵晓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鞍钢集团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B7/00 | 分类号: | C21B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14021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高炉 煤气管道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高炉炼铁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新型高炉粗煤气管道结构,尤其是一种采用两级三通来有效降低高炉整体高度的高炉粗煤气管道结构形式。
背景技术
在高炉炼铁过程,粗煤气管道的下降管位置影响高炉整体高度,粗煤气管道由上升管和下降管组成,四根上升管最终要汇聚成一根下降管。目前大型高炉多采用球形结点形式,即四根上升管距高炉中心对称布置,向上汇集到一个球形结构的下半球冠部,下降管由上部球冠引出。此结构形式虽具有上料皮带布置自由度大的优点,即除炉顶检修吊车侧的其它三个方向均可布置上料皮带,但它也有如下缺点:一是球形结点制作工艺复杂,二是四根上升管要避开炉顶框架再向上汇集,结果导致高炉整体高度加高。这些缺点相应带来的是钢材使用量大,结构件制作及施工难度均加大,建设投资高等一系列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施工方便、高炉整体高度低,节约投资的一种新型高炉粗煤气管道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粗煤气管道结构是这样的:布置在高炉检修吊车两侧的四根高炉粗煤气初级上升管中,相邻的两根初级上升管通过位于上料皮带头轮中心线下方的三通管合并成一根次级上升管,合并后的两根次级上升管通过位于炉顶检修吊车对侧的立式气包合并成一根下降管,下降管接入粗煤气除尘器。
本实用新型为保证煤气流状态的稳定,初级上升管、次级上升管的合并均是对称布置的。
为保证上料皮带能从除检修吊车侧的三个方向都能运行,初级上升管的第一个合并结点必须足够低,低于上料皮带头轮中心线。
本实用新型高炉整体高度降低是这样实现的:初级上升管的合并角度成平面角度,而非空间角,这样可不必考虑避开炉顶的上下料罐等设备;且初级上升管的竖直管段尽量小,保证弯管可以对焊即可;次级上升管的合并角度为空间角,只考虑到避让上料皮带头部卸料装置即可。
本实用新型高炉粗煤气管道结构形式由于粗煤气管道最高点位于炉顶框架下部,对比现行的煤气管道球形结点形式相比,高炉整体高度降低,即具有高炉整体高度低的优点,又具有上料皮带布置自由度大的特点。相应的钢材量、施工难度、建设投资都降低了很多,采用立式气包悬于炉顶框架下部且检修吊车的对侧,使炉顶框架受力更均衡,吊车运行更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球型结点布置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粗煤气管道结构形式是这样的:布置在高炉检修吊车两侧的四根高炉粗煤气初级上升管1中,相邻的两根初级上升管通过位于上料皮带头轮中心线下方的三通管2合并成一根次级上升管,合并后的两根次级上升管3通过位于炉顶检修吊车对侧的立式气包4合并成一根下降管5,下降管5接入粗煤气除尘器。
如图1所示,布置在检修吊车两侧的粗煤气初级上升管1两两对称平面角合并,为保证上料皮带能从除检修吊车侧的三个方向都能运行,初级上升管的第一个合并结点的三通管必须足够低,低于上料皮 带头轮中心线6。
如图1所示,合并后的两个次级上升管3采用对称空间角合并,且走向为检修吊车的对侧,下降管5及除尘器的布置与上料皮带分布高炉中心线两侧。
如图1所示,管道合并的两个结点形式是不同的,考虑流量和流速的问题,初级上升管的合并结点采用普通的不等径三通管;考虑加工制作的方便及降低高炉整体高度,次级上升管的合并结点采用立式气包。
如图1和2所示,本实用新型布置的高炉粗煤气管道结构形式的最高点即立式气包是位于炉顶框架7下部,而现有球形结点9结构形式的四根上升管要避开炉顶顶端框架8向上向高炉中心汇集,球结点9位于炉顶顶端框架8上部。对比结果是,本实用新型的高炉粗煤气管道结构形式,其高炉整体高度降低,对于2580m3高炉来讲可降低约18m,相应的钢材量、施工难度、建设投资都降低了很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鞍钢集团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鞍钢集团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3030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