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浮动式电极积层陶瓷电容器有效
申请号: | 201020631477.7 | 申请日: | 2010-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0892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12 |
发明(设计)人: | 侯正淳;任云怀;王正文;朱立文;庄朝栋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G4/005 | 分类号: | H01G4/005;H01G4/30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17 | 代理人: | 王晔;于淑惠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浮动 电极 陶瓷 电容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积层陶瓷电容器,特别关于一种具有浮动式电极图案的积层陶瓷电容器。
背景技术
积层陶瓷电容器一般是由多层介电陶瓷基材堆叠而成,在各层的陶瓷基材表面上,形成内电极图案,为达到特定电性目的,该内电极的图案具有多种不同设计。所谓浮动式电极积层陶瓷电容器,指在陶瓷基材上形成直接连接外电极的并联电极区与不连接外电极的串联电极区(即浮动电极区),此种设计方式已广泛应用于提升电容值精准度及组件耐电压性。
请参考图16及图17所示,为申请人的中国台湾公告第M379838号「积层陶瓷电容器」的新型专利,该积层陶瓷电容器的结构包含有多片交互堆叠的第一陶瓷基材60及第二陶瓷基材70,在各第一陶瓷基材60的表面形成两T字形电极62,两T字形电极62分别设于所在第一陶瓷基材60的两相对短边。
各第二陶瓷基材70上形成两纵电极72及一横电极74,两纵电极72设于所在第二陶瓷基材70的两相对短边,且分别与两T字形电极62的投影局部重叠;横电极74设于两纵电极72之间,且未连接两纵电极72,形成一独立的浮动电极区域。前述结构的积层陶瓷电容,对于有效分散组件内部因高温烧结所造成的内应力、强化内电极与外电极的连接而降低能量的损失、降低耗散因数、提高质量因子等方面均有明显效果。然而对于其它电气特性,例如高耐电压、低电容值准确度及等效串联电阻(ESR)等方面,前述积层陶瓷电容器仍具有改善空间,以满足更多方面的应用。
此外,在中国台湾公告第I283432、364129、M316483号等专利中,也披露了不同结构的电容器,但是此些电容器无法达到兼具高耐电压与低电容值准确度,同时降低等效串联电阻(ESR)等电气特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浮动式电极积层陶瓷电容器,通过改变积层陶瓷电容器其内部电极图案,使内部电极经耦合后具有低等效串联电阻(ESR)、高耐电压、高自振频率与电容值准确度提高等特性。
为达成前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浮动式电极积层陶瓷电容器包含:
多层第一陶瓷基材,各第一陶瓷基材上形成至少一第一浮动电极及两侧边电极,两侧边电极分别设在第一陶瓷基材的两相对短边,第一浮动电极介于两侧边电极之间而未与侧边电极连接;
多层第二陶瓷基材,与所述第一陶瓷基材相互堆叠,各第二陶瓷基材上的两相对短边形成两T形电极,各T形电极具有一连接部及一延伸部,所述连接部的长边贴齐第二陶瓷基材的短边,各T形电极的延伸部与所述第一浮动电极的耦合部相耦合;
两外电极,分设于所述堆叠的第一陶瓷基材及第二陶瓷基材的两相对短边,两外电极分别与位于同侧的侧边电极及T形电极电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浮动电极包含一主体部及两耦合部,两耦合部从主体部的两相对侧缘向外一体延伸,两耦合部的宽度(W2)小于主体部的最大宽度(W1);所述耦合部的宽度小于所述T形电极的延伸部的宽度。
通过前述结构,本实用新型可达到下述功效:
1.当增加第一陶瓷基材及第二陶瓷基材的堆叠层数,即提高耦合次数后,将因为电容等效串联而降低整体电容值,并增加组件的耐电压性。
2.第一浮动电极的耦合部及T形电极的延伸部,两者宽度设计成一大一小,可使电容值变异量降低,在提供低电容值的前提下,具有较高的电容值准确率,增加制程合格率。
3.由于第一浮动电极的耦合部及T形电极的延伸部设计成宽度不等,可缩小电场直接耦合的电极面积,达到降低电容值的目的,当电容值降低后,其自振频率(SRF)相对提高,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电容器能适合在高频广泛运用。
4.增加非电极耦合区宽度时(即提高第一浮动电极的主体部的宽度(W1)可明显降低组件本体的等效串联电阻(ESR)。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第一陶瓷基材与第二陶瓷基材交替堆叠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第一陶瓷基材与第二陶瓷基材的平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第一陶瓷基材与第二陶瓷基材对应叠合后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第一陶瓷基材与第二陶瓷基材的平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堆叠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第一陶瓷基材与第二陶瓷基材的平面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堆叠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第一陶瓷基材与第二陶瓷基材的平面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堆叠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华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3147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