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变电站直流电源不间断转接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20633058.7 | 申请日: | 2010-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689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15 |
发明(设计)人: | 徐有琳;孙德胜;徐斌;宋宗勋;张永妮;宋玉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威海供电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9/04 | 分类号: | H02J9/04 |
代理公司: | 威海科星专利事务所 37202 | 代理人: | 于涛 |
地址: | 264200***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变电站 直流电源 不间断 转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配电供电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安全可靠、操作方便、提高工作效率的变电站直流电源不间断转接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现阶段直流电源设备在改造更换作业中,作业人员一般采取瞬间停电法和带电并接法,其中瞬间停电转接法是在作业中站内重要设备直流电源短暂失电,这样人为降低了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在直流系统现场作业中,曾多次遇到过在保护设备瞬间失电时电网发生异常,这种方法不但违反了国家电网公司《直流电源系统设备检修规范》中关于直流系统改造工作中不允许停电负荷回路,需带电转接的要求,也使电网运行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但是带电并接法受新、旧两套直流系统控制与合闸电源电压设置差异,在负荷电源转接作业中,若新、旧直流电源设备分别直接与临时直流电源并接,则无论怎样调节,新、旧电源设备与临时电源设备之间必然存在一个≧5V电压差,此时若采取馈线支路依次逐项转接,将使新、旧两套直流系统和蓄电池组造成多次环流冲击,也人为降低了直流系统设备和蓄电池组的运行可靠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在转接电源工作中保证站内重要装置不失电,转接电源中临时直流电源设备与新、旧直流电源设备互不干扰、冲击的变电站直流电源不间断转接装置。
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如下措施达到。
一种变电站直流电源不间断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临时电源直流母线、临时电源支路馈线和二极管旁路,临时电源直流母线与临时电源支路馈线和二极管旁路经插接式接线端子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临时电源直流母线经隔离式二极管和插接式接线端子与二极管旁路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在旧直流设备拆除时,先使临时电源直流母线通过二极管旁路与正常运行电源(旧直流电源设备馈线)并列,合上微型空气开关,待正常运行电源电缆拆除后,再短接二极管旁路,使临时电源支路投入运行。这既保证了电源转接时站内重要设备不失电,也有效避免了电压差对两套直流系统和蓄电池组的冲击影响;在新直流电源设备组装和调试完毕后,将临时电源再次通过二极管旁路,待正常运行电源(新直流电源设备馈线)压接完毕并投入运行后,再将临时电源退出运行,保证了电源转接时站内重要设备不失电,并避免了电压差对两套直流系统和蓄电池组的冲击影响,具有安全可靠、操作方便、工作效率高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所示,一种变电站直流电源不间断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临时电源直流母线1、至少两对临时电源支路馈线2和二极管旁路3,临时电源直流母线1与临时电源支路馈线2和二极管旁路3分别经插接式接线端子4相连接,,所述临时电源直流母线1经隔离式二极管5和插接式接线端子4与二极管旁路3相连接,各插接式接线端子4装在空气断路器6内,上述的插接式接线端子4、空气断路器6和隔离式二极管5与现有技术相同,此不赘述,本实用新型在旧直流设备拆除时,先使临时电源直流母线通过二极管旁路与正常运行电源(旧直流电源设备馈线)并列,合上微型空气开关,待正常运行电源电缆拆除后,再短接二极管旁路,使临时电源支路投入运行。这既保证了电源转接时站内重要设备不失电,也有效避免了电压差对两套直流系统和蓄电池组的冲击影响;在新直流电源设备组装和调试完毕后,将临时电源再次通过二极管旁路,待正常运行电源(新直流电源设备馈线)压接完毕并投入运行后,再将临时电源退出运行,保证了电源转接时站内重要设备不失电,并避免了电压差对两套直流系统和蓄电池组的冲击影响,结构与连接方式考虑到要兼顾所有重要设备的不间断运行,具体施工中采取了各直流电源支路逐项转接的措施,这也有效杜绝了因装置内临时电源支路馈线众多而发生误操作的可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威海供电公司,未经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威海供电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3305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