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磁加热线圈盘无效
申请号: | 201020633302.X | 申请日: | 2010-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284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10 |
发明(设计)人: | 叶成刚;韦祖敏;王都;黄庆;李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B6/44 | 分类号: | H05B6/44;F24C7/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18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磁 加热 线圈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磁感应加热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磁加热线圈盘。
背景技术
现今电磁家电产品,特别是电磁炉,其能效的核心器件就是电磁加热线圈盘。加热线圈盘产生的磁场,使加载其上的器具产生感应电流,以达到器具的自发热,实现能量的高效率转换。
目前使用的加热线圈盘一般都是在一个线圈盘上安装绕线形成线圈,现有的加热线圈盘,主要是单层式,其特点是线圈在同一个平面绕制,线圈以螺旋状在支架面上以同心圆绕成。这种线圈盘的加热丝均匀绕制,电磁感应面积较大,线圈产生的磁场,特别是线圈外围那一区域有很大的损失;单层盘由于内阻大,感应面积大等特点导致热效率比较低。
现有技术中还提供另外一种串联线圈的加热线圈盘,串联电磁加热线圈盘是以一束漆包线,首先在底层从内到外绕制完成后再在上层绕制,形成双层结构;或是在同一圈绕底层线圈然后再绕上层线圈,完成一圈内的双层绕制后再跳到另一圈,最终形成双层结构。这两种双层结构为了达到与电路的匹配,所绕圈数一般为上限累计27圈,所以单层一般只有10-15圈,感应面积较小。而且两层绕制需要特殊夹具固定工艺较复杂;这种线圈的电阻较大热效率比较低。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加热线圈盘热效率较低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磁加热线圈盘,包括线圈盘支架、位于所述线圈盘支架第一表面上的绕线部,所述绕线部上绕制有第一线圈,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绕线部上的第二线圈;所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并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之间设置有一隔板,所述第二线圈设置在所述隔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隔板上设有用于隔离第二线圈的若干挡板,相邻挡板形成容置第二线圈的线槽。
进一步地,所述线圈盘支架上设有用于隔离第一线圈的若干挡板,相邻挡板形成容置第一线圈的线槽。
进一步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分别独立绕制,所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并接。
进一步地,所述线圈盘支架的第二表面还设置有用于放置磁条的卡槽。
优选地,所述卡槽呈辐条状分布。
优选地,所述磁条为聚磁铁氧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磁加热线圈盘,采用并联线圈,线圈内阻低,线圈盘转换的热效率高;采用双层结构,工艺实现简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线圈盘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线圈盘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线圈盘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线圈盘的剖面示意图;一种电磁加热线圈盘,包括线圈盘支架1、位于所述线圈盘支架第一表面上的绕线部,所述绕线部上绕制有第一线圈31,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绕线部上的第二线圈32;所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并联。本实用新型线圈盘采用并联线圈,线圈内阻低,线圈盘转换的热效率高;采用双层结构,工艺实现简单。
在图1中,第一线圈31和第二线圈32之间设置有一隔板2,可以有效防止第一线圈31和第二线圈32短路。线圈盘支架1和隔板2上均设有用于隔离线圈的若干挡板7,相邻挡板形成线槽,线圈盘支架1上形成的线槽用于放置第一线圈31,隔板2上形成的线槽用于放置第二线圈32,可以有效防止匝间短路。线圈盘支架1上形成的线槽和隔板2上形成的线槽可以称为双层线槽,该双层线槽结构使线圈更便于固定,保证了结构强度。设置于线圈盘支架1绕线部的第一线圈31和隔板2上的第二线圈32可以分别独立绕制,首先将第一线圈31和第二线圈32分开绕制,绕制后将两端的线端分别并接在一起,形成两个并接后的绕线端子4。在线圈盘支架1和隔板2上均设有若干挡板7,所以第一线圈31和第二线圈32可以独立的在线槽内绕制。第一线圈31和第二线圈32绕制时,可以是顺指针绕制,也可以是逆时针绕制,第一线圈31和/或第二线圈32可以从内圈引入外圈引出,也可以从外圈引入内圈引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3330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分别控制双路负载的红外感应器
- 下一篇:基站射频切换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