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排烟通风管道有效
申请号: | 201020636169.3 | 申请日: | 2010-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6530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15 |
发明(设计)人: | 王仁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仁林 |
主分类号: | E04F17/02 | 分类号: | E04F17/02;E04F17/04 |
代理公司: | 福州智理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5208 | 代理人: | 丁秀丽 |
地址: | 350013 福建省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通风管道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排烟通风管道。
背景技术
传统的排烟通风管道普遍存在以下缺陷:一是传统管道采用水泥制作,一次成型,但防火性能差,不耐高温,达不到良好的防火等级,且壁厚不均匀,强度难以保证;二是排烟通道中的烟气容易倒灌,造成串烟、回味现象;三是相邻管道之间的接口合并处容易因沉降、收缩而出现裂缝,导致管道漏风、串烟、回味和排烟排气不顺畅等现象。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有效防止串烟、回味现象的排烟通风管道。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排烟通风管道,它包括管道和设于管道侧壁的进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内设有用来将管道内腔分隔为两个腔体的导流隔板,其中腔体一为主烟道,主烟道由管道下端口连通至管道上端口;腔体二为辅烟道,辅烟道的底部通过连接于管道侧壁和导流隔板之间的隔板封闭,辅烟道的顶部通往管道上端口,所述进风口设于辅烟道所在侧的管道侧壁上。
此外,为了避免相邻管道之间的接口合并处因沉降、收缩而出现裂缝,有效防止管道漏风、串烟、回味和排烟排气不顺畅等现象,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管道的一端设有用来与相邻管道套接的管道连接件。
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管道、管道连接件、导流隔板以及隔板由防火板构成,使得排烟通风管道达到最佳的整体结构强度,具有壁厚均匀、防火阻燃的良好性能。
较之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本实用新型由于通过导流隔板将排烟通风管道的管道内腔分隔成主烟道和辅烟道,且进风口设于辅烟道所在侧的管道侧壁上,因此,由每节管道的进风口排入管道内的烟气可通过辅烟道向上流向主烟道或管道上端口进行排放,而由于烟气的流动方向是向上的,因此主烟道内的气流绝不会倒流向辅烟道,造成串烟和回味现象,这样可形成每户独立的排烟、排气系统。
(2)由于管道的一端设有用来与相邻管道套接的管道连接件,相邻管道之间通过套接连接,因此可避免管道接口处因沉降、收缩而出现裂缝等连接不紧密现象,从而有效防止管道漏风、串烟、回味和排烟排气不顺畅等问题出现。
(3)由于管道、管道连接件、导流隔板以及隔板由防火板构成,防火板具有壁厚均匀、防火阻燃的良好性能,有效保证排烟通风管道的强度以及防火等级;且通过管道连接件、导流隔板以及隔板与管道的相互配合,使排烟通风管道各部的受力更加均衡,进一步增强排烟通风管道的整体强度,从而有效延长其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立体结构简图,图中省略了进风单向防火阀。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立体结构简图,图中省略了进风单向防火阀。
标号说明:1、管道,2、管道连接件,3、进风口,4、导流隔板,5、隔板,6、进风单向防火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内容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排烟通风管道的实施例示意图,它包括管道1和设于管道1侧壁的进风口3,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1内设有用来将管道1内腔分隔为两个腔体的导流隔板4,其中腔体一为主烟道,主烟道由管道1下端口连通至管道1上端口;腔体二为辅烟道,辅烟道的底部通过连接于管道1侧壁和导流隔板4之间的隔板5封闭,辅烟道的顶部通往管道1上端口,所述进风口3设于辅烟道所在侧的管道1侧壁上。
所述管道1的一端设有用来与相邻管道1套接的管道连接件2。
所述管道连接件2的外周尺寸与管道1的内周尺寸相同,其一端固定嵌设于管道1内,另一端延伸高出管道1端面。当管道连接件2位于管道1底端时,导流隔板4顶端与管道1顶端的距离不小于管道连接件2高出管道1端面的高度。
所述管道连接件2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为:所述管道连接件2的内周尺寸与管道1的外周尺寸相同,其一端固定套设于管道1外,另一端延伸高出管道1端面。
所述管道1、管道连接件2、导流隔板4以及隔板5由防火板构成。
所述进风口3上设有进风单向防火阀6,从而进一步提高排烟通风管道在有效防止烟气倒流方面的性能。
所述导流隔板4的长度为30-40厘米,进风口3设于靠近导流隔板4底端处,进风口3与导流隔板4的距离为8-10厘米。
所述管道连接件2,其与管道1交叠的部分的长度为5-10厘米,且其高出管道1端面的部分的高度为5-10厘米。
实施例2:
如图3和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管道连接件2位于管道1的顶端,所述导流隔板4设于靠近管道连接件2处,导流隔板4顶端与管道连接件2的外端面平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仁林,未经王仁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3616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自动墙刷
- 下一篇:一种起重机驱动装置内部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