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炮管式智能深耕犁在审
申请号: | 201020636617.X | 申请日: | 2010-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0400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1 |
发明(设计)人: | 杨超坚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超坚 |
主分类号: | A01B3/24 | 分类号: | A01B3/24;A01B1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30001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炮管 智能 深耕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农业耕作机械,尤其为一种炮管式智能深耕犁。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农业作业机械方面所使用的铧式犁耕作机械其犁架主梁大多采用槽钢或方管焊接的结构形式,多采用较薄的壁厚,其刚性和强度较差,作业时整个机架易扭曲而变形。犁架与犁体多为刚性联接,遇到较大的石块或大树根等突变负荷时会损坏犁体部件及犁架主梁,造成作业不顺畅,需维修更换。犁体部件的犁壁多采用普通钢板制作,磨损较快且易粘泥,加大了犁耕阻力。传统铧式犁的犁托都是用灰铸铁铸造而成,强度较差,很容易发生脆断。近年来有些厂家用普通钢板压制成型焊合而成,虽说不脆断,但在深耕时尤其是遇到突变负荷时会很容易发生变形损坏。有的铧式犁未加装调节机构,会产生偏牵引、重耕、漏耕等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炮管式智能深耕犁,犁体部件(1)安装在犁架焊合(3)的下部,人字支架焊合(6)及支撑杆焊合(4)安装在犁架焊合(3)的上部,曲拐转轴式调节机构(5)安装在犁架焊合(3)的前部,智能弹簧六连杆全自动保护装置(2)安装在犁体部件(1)上,通过连接板与犁架焊合(3)相连。整机的犁架焊合采用大口径厚壁优质无缝钢管制作犁体主梁,犁架结构紧凑,坚固耐用,整机刚性好不会变形。
其智能弹簧六连杆全自动保护装置由压力弹簧(8)、复位调整螺丝(9)、接力杆(10)、抗力调整螺丝(11)、二力杆(12)、平衡调整螺丝(13)等构成, 能在碰到大树根或大石头等突变负荷时犁体会自动弹起,能有效地保护犁体部件及犁架主梁,当把犁悬起时,犁体部件又会自动恢复原位继续作业。
犁体部件的犁壁(7)加装不粘泥的耐磨复合胶板,因其特有的自润滑性能降低了犁耕阻力,因复合胶板的耐磨性而经久耐用。
犁体部件的犁托(14)采用高锰钢合金材料,经锻造或铸造成型,合理设置加力筋条,然后由模具定型,合焊而成,它能很好地抵御复杂的犁耕阻力,坚固耐用。
采用曲拐转轴式调节机构(5),使犁与拖拉机调整到最佳匹配状态,无偏牵引、重耕、漏耕等现象。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炮管式智能深耕犁采用大口径厚壁优质无缝钢管制作犁体主梁,能够解决整机的刚性和强度。采用智能弹簧六连杆全自动保护装置,能有效地保护犁体部件及犁架主梁。犁壁加装不粘泥的耐磨复合胶板,降低了犁耕阻力。犁体部件的犁托采用高锰钢合金材料制作,坚固耐用。采用曲拐转轴式调节机构,调整犁与拖拉机的匹配状态,解决了偏牵引、重耕、漏耕等现象。采用了上述机构极大地提高了作业效率,减少维修次数和维修成本,符合国家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将结合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炮管式智能深耕犁的侧面视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智能弹簧六连杆全自动保护装置侧面视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犁托俯视图。
附图中零、部件代号及名称
1、犁体部件 2、智能弹簧六连杆全自动保护装置 3、犁架焊合
4、支撑杆焊合 5、曲拐转轴式调节机构 6、人字支架焊合 7、犁壁
8、压力弹簧 9、复位调整螺丝 10、接力杆 11、抗力调整螺丝
12、二力杆 13、平衡调整螺丝 14、犁托 15、犁托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犁体部件(1)安装在犁架焊合(3)的下部,人字支架焊合(6)及支撑杆焊合(4)安装在犁架焊合(3)的上部,通过支撑杆焊合(4)与拖拉机相连,曲拐转轴式调节机构(5)安装在犁架焊合(3)的前部,犁体部件(1)在拖拉机的牵引下进行耕地作业。智能弹簧六连杆全自动保护装置(2)安装在犁体部件(1)上,通过连接板与犁架焊合(3)相连,作业时超过额定的负荷时会自动起跳保护犁体部件及犁架主梁,当把犁悬起时,犁体部件又会自动恢复原位继续作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超坚,未经杨超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3661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鱼缸
- 下一篇:轨迹信息生成装置和方法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