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输入模块与应用该输入模块的笔记型计算机无效
申请号: | 201020637469.3 | 申请日: | 2010-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9776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13 |
发明(设计)人: | 沈宜威;陈建诚 | 申请(专利权)人: |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1 | 分类号: | G06F3/01;G06F3/02;G06F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梁挥;张燕华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输入 模块 应用 笔记 计算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输入模块与应用该输入模块的笔记型计算机,且特别涉及一种可节省使用面积的输入模块与应用该输入模块的笔记型计算机。
背景技术
随着笔记型计算机的发展成熟,加上笔记型计算机易携带且具机动性的特性,使用笔记型计算机的人的比例越来越多,且对于笔记型计算机的依赖性也越来越高。因此,现代人使用笔记型计算机的时间也大幅增加。但使用者在使用笔记型计算机时,常常需要在触控面版与键盘之间移动手腕。且在使用触控面版时,没有可以让手腕倚靠或放置的地方,常常必须悬空手腕使用笔记型计算机。长时间下来,常会造成使用者手部麻痹。所以改善如此不人性化的设计,实为业界一致努力的方向。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输入模块与应用该输入模块的笔记型计算机,其利用巧妙的设计减少笔记型计算机上的使用面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输入模块,包括:
多个触控板;以及
一键盘,包括:多个触控按键以及致动该键盘使该输入模块进入一键盘模式或进入一触控模式的一致动按键,该多个触控板设置于该多个触控按键上。
上述的输入模块,其中,该多个触控按键的位置彼此相邻。
上述的输入模块,其中,该多个触控板的最外侧边线所形成的形状为一矩形。
上述的输入模块,其中,还包括一电性连接件,该电性连接件连接该多个触控板使该些触控板彼此电性连接。
上述的输入模块,其中,该多个触控按键位于靠近该键盘的中央处。
上述的输入模块,其中,该键盘还包括:
使该触控模式具有鼠标左键功能的一左键按键,该左键按键邻近于该多个触控按键;以及
使该触控模式具有鼠标右键功能的一右键按键,该右键按键邻近于该些触控按键且位于该左键按键的右侧。
上述的输入模块,其中,各该触控按键的一按压面为一平面。
上述的输入模块,其中,该多个触控按键的多个按压面位于同一平面上。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笔记型计算机,包括:一屏幕机体、一主机机体以及一输入模块,该主机机体枢接于该屏幕机体;该输入模块设置于该主机机体上,该输入模块包括:
多个触控板;及
一键盘,包括:多个触控按键以及致动该键盘使该输入模块进入一键盘模式或进入一触控模式的一致动按键,该多个触控板设置于该多个触控按键上。
上述的笔记型计算机,其中,该键盘还包括:
使该触控模式具有鼠标左键功能的一左键按键,该左键按键邻近于该些触控按键;以及
使该触控模式具有鼠标右键功能的一右键按键,该右键按键邻近于该些触控按键且位于该左键按键的右侧。
本实用新型的功效在于,本实用新型将触控板设置于键盘上,使笔记型计算机多出不少区域可以利用。而且不管使用键盘或触控板,手腕皆有平台可以支撑,避免使用者因手腕悬空使用笔记型计算机所造成的手部疼痛与不适。如此一来,不仅可大幅缩小笔记型计算机的尺寸,也可解决使用者使用笔记型计算机所造成的手部伤害。此外,此种工艺方法适用于所有的笔记型计算机,很有实用性。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笔记型计算机的分解图;
图1B绘示图1A中的笔记型计算机的组合图;
图2绘示图1A中的触控按键的侧视图;
图3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笔记型计算机的分解图;
图3B绘示图3A中的笔记型计算机的组合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20:笔记型计算机
100:屏幕机体
200:主机机体
210:平台
300:输入模块
310、410:触控板
320:键盘
321:触控按键
321a:按压面
321b:平面
322:致动按键
323:左键按键
324:右键按键
330:电性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3746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