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人工颈椎前路重建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20638893.X | 申请日: | 2010-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7070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22 |
发明(设计)人: | 王欢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欢 |
主分类号: | A61B17/56 | 分类号: | A61B17/56;A61F2/44 |
代理公司: | 沈阳智龙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21115 | 代理人: | 宋铁军 |
地址: | 110004 辽宁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人工 颈椎 前路 重建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人工颈椎前路重建装置,属于骨科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颈椎前路重建手术中主要采用的医疗器械是内部可植骨的钛网和人工颈椎间盘。前者虽然固定可靠,能有效恢复颈椎生理曲度,但易导致相邻节段的椎间盘退变,颈椎融合相邻节段有着高达60%-90%的退变发生率,影响患者的术后功能恢复,严重者需要二次手术。人工颈椎间盘易导致患者颈椎生理前凸变小,而且生理前凸较小的患者也不易用人工颈椎间盘。应用以上俩种医疗器械的术后并发症较为常见,且无法避免。
专利申请2010020501852.6,能部分解决上文提到的问题,但是在结构和功能上还存在着某些局限性,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现有颈椎前路手术中采用的医疗器械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人工颈椎前路重建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人工颈椎前路重建装置,包括位于中部的横向钛网,两侧连有钛网固定器,上下方为人工椎板,人工椎板上连有人工半椎间盘或人工颈椎间盘,横向钛网正前方为网状钛板五个部分,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横向钛网的高度为14mm-22mm,宽度为8mm-16mm;
所述的钛网固定器是由四个锯齿状体围成的一个四边框体,钛
固定器后框与横向钛网轴性连接,钛网固定器后框所在平面与横向钛网所在平面呈10-60°的夹角;钛网固定器前框中部连有防后移挡板,钛网固定器前框所在平面与网状钛板所在平面成10-60°的夹角,防后移挡板与网状钛板在同一平面上,钛网固定器前、后框的高度与横向钛网高度一致;钛网固定器上、下框长度为12mm-20mm,钛网固定器上、下框所在平面与上下人工椎板所在平面呈10-60°夹角,钛网固定器上、下框最前方的一个锯齿较大,成弧形;
所述的人工椎板与横向钛网轴性连接,人工椎板包括上人工椎板和下人工椎板,上人工椎板下面有3个方向向下的锥状突起,下人工椎板上面有3个方向向上的锥状突起;锥状突起内侧设有人工椎板定位器;上人工椎板前缘下面和下人工椎板上面各有一挡板,挡板中部有一锁定孔,上人工椎板前缘上面连有一弹性限位器,弹性限位器底部与上人工椎板相连,顶部与人工半颈椎间盘外壳相连,下人工椎板下面连有滑动槽,滑动槽上可安放滑动人工半颈椎间盘或滑动椎板;
所述的人工半颈椎间盘由人工半颈椎间盘外壳、弹性组件和滑动人工半颈椎间盘组成,人工半颈椎间盘外壳后缘与上人工椎板轴性连接,人工半颈椎间盘外壳近似于半球形,内部是弹性组件,弹性组件底部与上人工椎板相连,顶部与人工半颈椎间盘外壳相连,人工半颈椎间盘外壳前缘与弹性限位器顶部相连,滑动人工半颈椎间盘由人工半颈椎间盘外壳、弹性组件、弹性限位器和滑动芯组成,人工半颈椎间盘外壳后缘与滑动芯轴性连接,内部是弹性组件,弹性组件顶部与滑动芯相连,底部与人工半颈椎间盘外壳相连,弹性限位器底部与滑动芯相连,顶部与人工半颈椎间盘外壳前缘相连,滑动芯与滑动槽滑动连接;
所述的人工颈椎间盘是建立在人工半颈椎间盘的基础上的,滑动人工半颈椎间盘换成滑动椎板,滑动椎板中部有凹陷,与下方的锁定人工半颈椎间盘相匹配,锁定人工半颈椎间盘由人工半颈椎间盘外壳、弹性组件、弹性限位器和锁定人工椎板组成,人工半颈椎间盘外壳后缘与锁定人工椎板轴性连接,内部是弹性组件,弹性组件顶部与人工半颈椎间盘外壳相连,底部与锁定人工椎板相连,弹性限位器底部与锁定人工椎板相连,顶部与人工半颈椎间盘外壳前缘相连,上位的人工半颈椎间盘外壳上方为上位人工锁定椎板,上位人工锁定椎板中部有凹陷,与上位的人工半颈椎间盘外壳相匹配;
所述的网状钛板的高度为14mm-22mm,宽度为8mm-16mm,网状钛板中间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设有一个锁定孔,与挡板上的锁定孔对应锁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如下:
人工颈椎前路重建装置避免了目前颈椎前路重建手术中常用的
医疗器械所带来的术后常见并发症,与目前通常使用的普通钛网和人工颈椎间盘相比本装置增加了椎间植骨量,钛网横向放置,不影响供应椎体血流血管的走向,提高植骨融合率,恢复了椎体的高度及正常生理弯曲,缩短患者术后的恢复时间,提高重建系统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 为人工颈椎前路重建装置植入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人工颈椎前路重建装置植入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人工颈椎前路重建装置植骨结束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人工颈椎前路重建装置由人工半颈椎间盘换成人工颈椎间盘后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欢,未经王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3889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