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棒状疲劳试件标距定位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20641038.4 | 申请日: | 2010-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9527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13 |
发明(设计)人: | 尚德广;刘恩涛;陈宏;田玉杰;佀国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25B11/00 | 分类号: | B25B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魏聿珠 |
地址: | 10012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疲劳 试件标距 定位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棒状疲劳试件标距定位装置,用于在高温疲劳加载试验中制作棒状疲劳试件标距,属于机械、航空制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航空航天飞行器、汽轮机中的一些主要零部件经常在高温的工作环境中,承受复杂的交变载荷,因而其高温疲劳性能是影响其工作寿命的重要因素。深入研究这些零部件或材料的高温疲劳性能,对预防重大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在研究材料的高温疲劳性能时,开展高温疲劳试验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应变控制的高温多轴疲劳试验,通常用高温拉-扭引伸计来控制应变。在试验开始前,需要在疲劳试件上制作两个标距点,使得引伸计的两个探针卡在标距点凹槽内。高温拉-扭引伸计精度高、控制范围较小,因而需要2个标距点在试件轴向的距离误差和周向的角度误差尽可能小;否则将会大幅减小引伸计的可控制范围,进而影响试验中应变控制。
传统的标距点制作方法通常是手工划线,标记好标距点,然后用冲头敲击标距点,但这种方法误差很大。为高温拉-扭引伸计制作标距点的定位装置目前还没有出现。本实用新型对此类研究提供了一种棒状疲劳试件标距定位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疲劳试样标距定位装置,该装置在实现制作疲劳试件标距的同时,还能够同时减小两个标距点在试件轴向方向距离误差以及试件周向角度误差,并且使得操作过程简单化,提高打标距点的效率及准确度,可适用于各种不同尺寸的棒状疲劳试件。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主要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棒状疲劳试件标距仪,主要包括上夹具体1和下夹具体2。其中上夹具体1下表面设置有一相对于下表面中心线对称的V型槽,V型槽两端设置半圆形凹槽上表面开有2个标距通孔,标距通孔在下表面中心线上,垂直于下表面上表面同时开有2个沉头通孔,2个沉头通孔对称于下表面中心线下夹具体2上表面设置有一相对于上表面中心线对称的V型槽,V型槽两端设置半圆形凹槽;上表面开有2个螺纹孔,2个螺纹孔对称于上表面中心线,与上夹具体1的沉头通孔对应。上夹具体1与下夹具体2通过紧固螺栓3连接来夹持棒状试件。
所述的上夹具体1的2个标距通孔直径仅比冲头直径略大,2个标距通孔中心线在V型槽的中心面上,并且垂直于V型槽母线。
本实用新型中,在装卡过程中,不论上夹具体是否倾斜,拧紧螺栓,待标距试件装卡好后,上下夹具体V型槽由于四个侧面均与试件表面相切,会自动对齐。上夹具体1V型槽的两个侧面卡在试件上,此时,标距通孔的中心线必将与试件的中轴线垂直。冲头插进标距通孔打点,保证了两个标距点垂直于试件表面,并且保证了两个标距点在试件轴向方向距离以及试件周向角度上的误差精度。另外,上下夹具体V型槽两端设置圆形凹孔,可避免V型槽与试件过度圆弧接触,从而可适用于各种直径、不同过渡圆弧的试件。
试件装卡后,V型槽斜面与试件圆弧表面相切,2个标距通孔中心线垂直于试件中心线,垂直于试件圆弧表面。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在装卡前,首先根据试件待标距点的位置,调整好试件在下夹具体2的V型槽内的位置。然后将上夹具体1的V型槽倒扣在试件上,将紧固螺栓3由上夹具体1沉头座通孔串出,连接至下夹具体2的螺纹孔,拧紧。装卡完毕后,最后将冲头放置在标距通孔内,根据试件硬度,用锤子以合适的力量敲击冲头末端,依次制作好两个标记点。
本实用新型的有点:1)结构精巧简单,操作方便。2)上下夹具体采用V型槽装卡试件,V型槽末端设置圆形凹槽,因而可适用于不同直径、不同长度、不同过度圆弧的试件标距。3)上夹具体标距通孔与V型槽的垂直结构使得标距点制作精准,即使装卡过程中上夹具体略有倾斜也不会造成误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上夹具体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上夹具体的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下夹具的结构图
图中1、上夹具体,2、下夹具体,3、紧固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主要是由上下两个结构相似的独立部分构成,制作标距点时疲劳试件夹持于两个夹具体中间。上夹具体1的下表面设有一相对于下表面中心线对称的V型槽,两个标距通孔中心线均在下表面中线上并且垂直于下表面,两个沉头通孔对称于下表面中心线。下夹具体2的上表面设有一相对于上表面中心线对称的V型槽,与上夹具体1下表面的V型槽对应,两个螺纹孔对称于上表面中心线,与上夹具体1上的2个沉头通孔对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4103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