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降尘用喷射式雾化设备无效
申请号: | 201020642836.9 | 申请日: | 2010-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625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15 |
发明(设计)人: | 陈茂荣;马丛生;俞美娟;徐忠俊;翟华;王兵;姜宜宽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紫光吉地达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5B17/06 | 分类号: | B05B17/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4053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降尘 喷射式 雾化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雾化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超声波振动对液体进行雾化的装置.
背景技术:
超声波雾化器是利用超声波振动对液体进行雾化的装置。按超声波产生方法大致可分为流体动力式和电磁转换式两种。电磁转换式超声波雾化器利用电磁振荡器将高频率电源的电磁振荡能量转化为同频率的超声波,因此对液体的雾化效果较好,但由于需要外装的电器设备,所以成本较高。降尘用喷射式雾化设备采用蒸汽或压缩空气作为动力源,利用高速气流产生的超声波振动对液体进行雾化,物化成本低,但现有的此类型雾化器所产生的声强一般不超过140dB,且需较高压力的流体动力源,能量转换率低,其雾化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降尘用喷射式雾化设备,它在较低压力的流体动力源下即可产生高声强的超声波雾化器,使能量转化率大为提高,从而达到提高液体雾化能力的目的。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它是由液体喷口、气体内导流器、气体外导流器、气体喷口和共振腔体组成,气体喷口设置在气体外导流器的前端,共振腔体位于气体喷口的前端,液体喷口位于气体外导流器的外壁上,环绕于气体喷口的外围;气体内导流器设置在气体外导流器的内部中间位置。
所述液体喷口为环缝形或环孔型喷口。
所述的共振腔体内开设有环状矩形凹槽,共振腔体的宽度为0.5-5mm,长度为2.5-25mm,环状矩形凹槽的宽度为0.5-2mm,深度为0.5-3mm。
所述的气体喷口至共振腔体的距离为1.6-28mm。
所述的气体喷口的口径尺寸为0.1-1mm。
本实用新型对雾化器中影响超声波发声效果的几个关键部位进行了改进,使雾化器的雾化效果得以显著提高,对水的平均雾化粒径可达到15μm以下,轻油的平均雾化粒径达到5μm以下,对粘度较大的渣油、重油、煤焦油等重质油的平均雾化粒径可达到20μm以下,且尺寸分布均匀,接近或达到液体燃料气体化效果。
本实用新型可适用于各类发动机、燃烧器、发泡器等产品中,广泛使用在航空、航天、汽车、石化、电力、能源、食品、环保、海水淡化等诸多领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它是由液体喷口1、气体内导流器2、气体外导流器3、气体喷口4和共振腔体5组成,气体喷口4设置在气体外导流器3的前端,共振腔体5位于气体喷口4的前端,液体喷口1位于气体外导流器3的外壁上,环绕于气体喷口4的外围;气体内导流器2设置在气体外导流器3的内部中间位置。
所述液体喷口1为环缝形或环孔型喷口。
所述的共振腔体5内开设有环状矩形凹槽6,共振腔体5的宽度为0.5-5mm,长度为2.5-25mm,环状矩形凹槽6的宽度为0.5-2mm,深度为0.5-3mm。
所述的气体喷口4至共振腔体5的距离为1.6-28mm。
所述的气体喷口4的口径尺寸为0.1-1mm。
本具体实施方式使用时采用蒸汽或压缩空气作为动力源,蒸汽或压缩空气通过气体内导流器2、气体外导流器3之间的气体通道,并在它的端部从环状的气体喷口4中喷射到大气中的同时冲向开设有环状矩形凹槽6的共振腔体5上,根据哈脱曼效应产生特有的超声波。与此同时液体经液体喷口1喷出,因超声波振动产生雾化液滴。实验表明,使用本具体实施方式可产生170dB-180dB的高强声强,比现有雾化装置的能量转换率提高数倍,雾化效果明显,且发声动力仅为0.5-1.0Mpa的蒸汽或压缩空气,能耗较低。
本具体实施方式在较低压力的流体动力源下即可产生高声强的超声波雾化器,使能量转化率大为提高,从而达到提高液体雾化能力的目的,可适用于各类发动机、燃烧器、发泡器等产品中,广泛使用在航空、航天、汽车、石化、电力、能源、食品、环保、海水淡化等诸多领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紫光吉地达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紫光吉地达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4283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调空调压缩机支撑机构
- 下一篇:一种天然气减阻剂性能测试泵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