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侧滑移门与加油小门互锁装置的安装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020642856.6 | 申请日: | 2010-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63689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15 |
发明(设计)人: | 李俊海;周杰;刘海琳;王宝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J5/06 | 分类号: | B60J5/06;B62D25/24 |
代理公司: | 北京邦信阳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012 | 代理人: | 黄泽雄;张耀丽 |
地址: | 201206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滑移 加油 小门 互锁 装置 安装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安装机构,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侧滑移门与加油小门互锁装置的安装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一些带有侧滑移门且加油小门在车身后部的车辆。需要设计一套机构来阻止滑移门向后运动,避免在加油的时候,滑移门撞上加油小门,从而导致意外伤害事故。通常该机构可选择设置在C柱,或者设置在车身下部下导轨的运动区域。选择在C柱区域,由于空间的限制,会出现无效区域(在某些区域该机构不起作用)以及开关滑移门不够顺畅的缺点。理想的是该机构选择在车身下部下导轨运动区域,且应该布置在下导轨区域特定的位置(保证和加油门有一定的关系)。通常的互锁机构总成100采用2个螺栓10固定的方式,如图1所示。在某些情况下,前端的螺栓空间安装的方便性和可行性存在一定的问题,在空间限制的条件下,无法安装螺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可以减少零件数量、节约安装时间、易于装配的汽车侧滑移门与加油小门互锁装置的安装机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设计方案:
一种汽车侧滑移门与加油小门互锁装置的安装机构,包括设置在车身总成上并与加油小门互锁装置安装位置相配的钥匙形状孔、焊接螺栓和防松脱螺母,所述加油小门互锁装置的前端设有与所述钥匙形状孔相配合的锥形销钉,所述加油小门互锁装置的后端设有与所述焊接螺栓和防松脱螺母之间间隙相配合的开口腰孔。
优选地,所述钥匙形状孔包括相互连通的大径部分和小径部分,其中所述大径部分位于所述加油小门互锁装置的前端方向。
更优选地,所述锥形销钉设置在所述加油小门互锁装置前端的固定板上。
进一步,所述锥形销钉与所述固定板之间的间隙,与所述钥匙形状孔的钣金料厚度相配合。
优选地,在所述车身总成上设有刻线A,当所述锥形销钉经由钥匙形状孔的大径部分滑入到小径部分后,所述刻线A露出。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当本实用新型的加油小门打开时,本实用新型能有效阻挡并限制侧滑移门向后运动到某一位置,从而避免滑移门继续向后运动并与打开的加油小门干涉,保证加油的安全性。同时,本实用新型互锁装置的安装机构由固定互锁装置的车身板金总成和互锁装置本体固定板组成。采用本方案的设计不仅能够减少零件数量,节约安装时间,更易于装配,同时有效地保证了安装的可靠性。同时适用于具有类似空间设计的汽车其他安装区域。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侧滑移门与加油小门互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加油小门互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车身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锥形销钉与钥匙形状孔配合卡接的截面示意图;
图6为焊接螺栓和防松脱螺母之间设有间隙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2~图6,其中示出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侧滑移门与加油小门互锁装置的安装机构的优选实施例,包括设置在车身总成2上并与加油小门互锁装置1安装位置相配的钥匙形状孔3、焊接螺栓4和防松脱螺母5,所述加油小门互锁装置1的前端设有与所述钥匙形状孔3相配合的锥形销钉6,所述加油小门互锁装置1的后端设有与所述焊接螺栓4和防松脱螺母5之间间隙相配合的开口腰孔7。本实用新型以所述加油小门互锁装置1的前端作为前方,以其后端作为后方,所述钥匙形状孔3位于车身总成2的前方,所述焊接螺栓4和防松脱螺母5安装在所述车身总成2的后方。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所述钥匙形状孔3包括相互连通的大径部分和小径部分,类似于葫芦形,如图3所示,其中所述大径部分位于所述加油小门互锁装置1的前端方向,即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大径部分位于小径部分的前方。
优选地,所述锥形销钉6设置在所述加油小门互锁装置1前端的固定板11上。并且,所述锥形销钉6与所述固定板11之间的间隙,与所述钥匙形状孔3的钣金料厚度相配合,如图2和图5所示。
在所述车身总成2上设有刻线A,当所述锥形销钉6经由钥匙形状孔3的大径部分滑入到小径部分后,所述刻线A露出,如图4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4285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桥汽车的动力传动装置
- 下一篇:一种轻型安全汽车遮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