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注液孔加深型锂离子电池上盖有效
申请号: | 201020645138.4 | 申请日: | 2010-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68482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15 |
发明(设计)人: | 宋殿权;张春涛;苗冬梅;周玉林;孙长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光宇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04 | 分类号: | H01M2/04;H01M2/36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杨立超 |
地址: | 150078 黑龙江省哈***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注液孔 加深 锂离子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池上盖,具体涉及一种注液孔加深型锂离子电池上盖。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由于具有能量密度大、对环境污染小的特点,因此被人们广泛的应用,但目前使用的锂离子电池上盖注液孔处在使用钢球封口时,由于注液孔深度浅,导致密封钢球砸入后,注液孔的下孔径增大,锂离子电池经常发生漏液现象,电池漏液后,不仅腐蚀了电池,影响了锂离子电池的使用寿命,而且在储存、运输和使用中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如果遇到明火,就可能着火甚至爆炸。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目前使用的锂离子电池上盖注液孔处在使用钢球封口时,由于注液孔深度浅,导致密封钢球砸入后,注液孔的下孔径增大,锂离子电池经常发生漏液现象的问题,进而提出一种注液孔加深型锂离子电池上盖。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问题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包括上盖主体和密封钢球,在上盖主体的外边缘上开有通孔,它还包括回状加深突台,且所述回状加深突台内孔的孔径与通孔的孔径相等,所述回状加深突台轴向对中的设置在通孔的下方,且回状加深突台与上盖主体的内端面固接成一体,所述通孔与回状加深突台的内孔构成注液孔,所述密封钢球嵌装在所述注液孔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加大了注液孔的深度,而且没有占用电池内部的有效空间,最大效益的保证了电池容量的空间,砸入密封钢球后,注液孔的孔径变形量比原有的注液孔孔径变形量缩小了80%,密封钢球与注液孔孔壁接触面积增大且接触良好,加强了注液孔处的密封效果,减少了电池漏液的隐患,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能,延长了电池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主视图,图2是密封钢球砸入注液孔后的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主视图,图3是现有电池上盖整体结构主视图,图4是密封钢球砸入后的现有电池上盖整体结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如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所述一种注液孔加深型锂离子电池上盖包括上盖主体1和密封钢球4,在上盖主体1的外边缘上开有通孔3,它还包括回状加深突台2,且所述回状加深突台2内孔的孔径与通孔3的孔径相等,所述回状加深突台2轴向对中的设置在通孔3的下方,且回状加深突台2与上盖主体1的内端面固接成一体,所述通孔3与回状加深突台2的内孔构成注液孔,所述密封钢球4嵌装在所述注液孔内。本实施方式加长了注液孔的深度,增加了密封钢球4向下的运动空间,在电池内压不变的情况下,缩短了电池内电解液向上的“爬行”距离,砸入密封钢球4后,注液孔的孔径变形量比原有的注液孔变形量缩小了80%,密封钢球4与注液孔的孔壁接触面积增大且接触良好,加强了密封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二:如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所述一种注液孔加深型锂离子电池上盖还包括负极铆钉5,所述负极铆钉5与上盖主体1上端面的中部固接。本实施方式最大限度的保证了电池负极的强度和电池正、负极之间的绝缘性。其它组成及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三:如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所述一种注液孔加深型锂离子电池上盖的回状加深突台2的高度H为0.5mm。本实施方式最大效益的保证了电池的容量空间。其它组成及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或二相同。
工作原理
将电解液沿注液孔注入锂离子电池内,电解液注入完毕后,将密封钢球4砸入注液孔内,密封钢球4砸入注液孔后,注液孔中部的内径扩大,由于回状加深突台2将注液孔的深度加长了,因此注液孔的下部孔径不会扩大,注液孔孔壁与密封钢球4接触面积增大,电解液无法流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光宇电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哈尔滨光宇电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4513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动真空打钢珠装置
- 下一篇:一种大功率发光二极管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