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刺参池塘水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20654418.1 | 申请日: | 2010-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38214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24 |
发明(设计)人: | 赵文;郭凯;魏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63/04 | 分类号: | A01K63/04;B01D24/18 |
代理公司: | 大连非凡专利事务所 21220 | 代理人: | 闪红霞 |
地址: | 116000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刺参 池塘 水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刺参池塘水处理装置,尤其是一种结构简单、节省占地面积及电能,可在刺参池塘内部进行循环水处理的刺参池塘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养殖集约化程度逐渐加深,水产养殖业对水域环境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为了缓解水产养殖业与水域环境之间的矛盾,目前已有部分水产养殖业采用了循环水处理养殖方式,即用泵将养殖用水从养殖塘中抽至置于养殖塘外的净化装置(池)中进行净化,然后再将净化后的水输送至养殖塘中。现有的净化装置不仅需要占用较多的陆地面积,而且还需要设置扬程较大的水泵,成本高、耗费电能多。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节省占地面积及电能,可在刺参池塘内部进行循环水处理的刺参池塘水处理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刺参池塘水处理装置,有相互连接的底板、侧板及顶板,在底板上置有砂滤层,与砂滤层相通有进水口,在底板上还置有多个竖直的下水流挡板,下水流挡板的上端与顶板之间有水通道,与顶板相接有多个竖直的上水流挡板,上水流挡板的下端置于砂滤层上,下水流挡板与上水流挡板间隔设置,下水流挡板与上水流挡板之间有侧滤层,在顶板上设有气提装置,气提装置的出水口位于顶板上,所述侧板的外面接有多个网片。
所述顶板与侧板之间的连接为活动连接。
所述底板为圆形,所述气提装置位于顶板的中心部位。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可沉于池塘底部,对养殖水就近进行净化处理,侧板外的网片可作为刺参的附着基。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在不缩小刺参附着、养殖面积的前提下,无需另外占用陆地面积,可节省大量土地面积;无需设置大扬程水泵,可节省大量电能;
2.养殖水进水口设置在底部,堆积在养殖水底层的饵料、粪便、悬浮物质及氨态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均可通过进水口进入滤层过滤;多个挡板的间隔设置可使水体在侧滤层呈波浪形流动,达到充分过滤、净化的目的;
3.所设置的气提装置,不但可通过气提作用将处理后的水源源不断的排入到池塘中,而且可增加池塘中水体的溶氧含量,代替了增氧机的功效,降低了养殖水的净化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有相互连接的底板1、侧板2及顶板3,底板1、侧板2及顶板3均采用无毒、耐腐蚀材料制成,底板1可以是多种形状,但最好是圆形,侧面2与底板1形成圆柱形,顶板3与侧板2之间的连接最好为活动连接,即顶板3位可开启式,便于人工维护和清洗。在底板1上置有砂滤层4,既可以对水进行过滤,也可以增加底部的重量,使其能稳定在水中。在底板1上或侧板2的下部开有孔,即与砂滤层4相通的进水口5,在底板1上还置有多个竖直的下水流挡板6,下水流挡板6的上端与顶板3之间有水通道7,与顶板3相接有多个竖直的上水流挡板8,上水流挡板8的下端置于砂滤层4上,下水流挡板6与上水流挡板8间隔设置,下水流挡板6与上水流挡板8之间有侧滤层9,侧滤层9可以是过滤棉、生化棉、生物球等填料,为便于维护和清洗,填料放置在填料框中成串或有序排列。在顶板3上设有气提装置10,气提装置10的出水口位于顶板3上,气提装置10最好位于顶板3的中心部位。
工作过程:
使用时,将本实用新型置于刺参池塘中,出水口暴露于水上,其他部位淹没于水体内,水平横截面积一般不超过养殖池塘总面积的5%,可以做成一个大的处理装置,也可分成许多小的处理装置。工作时,通过内外水压差和气提产生的负压,池塘中的底层水通过进水口5进入砂滤层4中。由于下水流挡板6与上水流挡板8的作用,水流从水通道7通过进入侧滤层9,再通过砂滤层1过滤,再进入侧滤层9中……呈波浪形流动。最终,净化水体进入到中心部位,气提装置通过气提作用将处理后的水源源不断的排入到池塘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海洋大学,未经大连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5441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