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耗能式电池组充电均衡判断及补充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20656100.7 | 申请日: | 2010-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68928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15 |
发明(设计)人: | 陈立剑;蒋炜;洪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二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G01R19/165 |
代理公司: | 武汉凌达知识产权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1 | 代理人: | 宋国荣 |
地址: | 43006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耗能 电池组 充电 均衡 判断 补充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耗能式电池组充电均衡判断及补充装置。
背景技术
工业应用中对重要的供电设备,都需要一套电池作为备用电源,而单个电池电压一般都不高,无法直接使用,一般都为几十个甚至几百个电池串联起来提高总电压进行使用。由于电池在制造和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性能不一致,因此,在使用的过程中,其性能参数差别扩大,往往一个或多个电池电压会上升较快,如不限制,会造成危险,甚至爆炸。但如果提前停止对整组电池充电,则整个电池组充电率会受到限制,减少了电池组的利用率。采用一定的方法均衡各个单体电池的电压,可以提高电池的使用度,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
在对容量较小的串联电池组充电进行均衡的场合,一般采用耗能式的均衡方式较为简单,也节省成本。目前,耗能或分流式的均衡一般都对每个单体电池配备分流装置,控制也采用集中式的控制管理方式,成本较高同时结构复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由于电池在制造和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性能不一致,因此,在使用的过程中,其性能参数差别扩大,往往一个或多个电池电压会上升较快,如不限制,会造成危险甚至爆炸等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充电时可以抑制一个或多个电池电压过快上升,保持电池组电压一致率的耗能式电池组充电均衡判断及补充装置。
本实用新型还有一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目前耗能或分流式的均衡一般都对每个单体电池配备分流装置,控制也采用集中式的控制管理方式,成本较高同时结构复杂等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具备独立测控单元的既可以对单个电池单独使用,也可以同时对每个单体电池同时使用,分流并保持电池组电压一致率,使用灵活,而且能满足工业控制的小容量电池组充电均衡的要求,并具备高度集成化成本低廉,易于使用的耗能式电池组充电均衡判断及补充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问题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
一种耗能式电池组充电均衡判断及补充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与单体电池相连接的均衡单元:对高于预设值的单体电池电压进行释放;
与电池组以及单体电池相连接的测控单元:测量并比较单体电池,判断该单体电池是否需要补充能量。
上述的耗能式电池组充电均衡判断及补充装置,所述的均衡单元包括用于对单体电池电压进行释放的耗能模块;用于接收测控单元的控制信号模块以及对耗能模块的投入和切除进行控制的控制开关。
上述的耗能式电池组充电均衡判断及补充装置,所述的测控单元包括一组用于测量电池组和单体电池电压的差分运放模块;一组由比较器及运放或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件构成的,并具有I/O输出的比较模块;
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1.设计合理,结构简单且完全实用;2. 充电时可以抑制一个或多个电池电压过快上升,保持电池组电压一致率;3. 既可以对单个电池进行分流,也可以对电池组内每个单体电池进行分流并保持电池组电压一致率,使用灵活,而且能满足工业控制的小容量电池组充电均衡的要求,并具备高度集成化成本低廉,易于使用;4.均衡单元采用控制开关来投入和切除耗能模块,整个系统的均衡精度仅取决于测控单元的测量精度,精确度高;5.集成度高,在小容量电池的应用场合,均衡单元和测控单元由于功率较小,可以集成安装,设备体积可以减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均衡装置单独应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的均衡单元的电路原理图
图3是实施例的测控单元的电路原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均衡单元多台应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电池组1, 主充电机2, 测控单元4,均衡单元5, 控制开关6,耗能模块7, 差分运放模块8, 比较模块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实施例:
一种耗能式电池组充电均衡判断及补充装置,它由下述构件组成:
与单体电池相连接的均衡单元(5):对高于预设值的单体电池电压进行释放;
与电池组以及单体电池相连接的测控单元4:测量并比较单体电池,判断该单体电池是否需要补充能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二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二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5610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