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种分槽搅拌底桨无效
申请号: | 201020656117.2 | 申请日: | 2010-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1290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03 |
发明(设计)人: | 张廷松;陈根生;余琳;张玲;李立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州九冶三维化工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F7/18 | 分类号: | B01F7/18 |
代理公司: | 郑州天阳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13 | 代理人: | 宋金鼎 |
地址: | 450001 河南省***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种分槽 搅拌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搅拌装置,特别是一种新型种分槽搅拌底桨。
二、背景技术
晶种分解是拜耳法生产氧化铝的关键工序之一,它对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以及技术经济指标有着重大的影响。目前,全世界90%以上的氧化铝生产都是采用拜耳法实现的,槽底沉积问题是拜耳法种分槽中普遍存在的一个技术难题。实际工业应用中,由槽底沉积造成的结疤最高时达5.9m,出料阀水平线(距槽底0.6m)处最大厚度达1.5m,且全为硬结疤,不仅缩小了搅拌槽的容积,也严重影响了出料阀的正常工作,不得不采用爆破等非正常手段放料。经过底部桨叶加长缓解了槽底周边积料问题,但中间积料一直无法解决,如何有效解决种分槽的槽底中间积料问题,提高搅拌的混合均匀度是搅拌装置优化设计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新型种分槽搅拌底桨,可有效解决槽底沉积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方案是,包括轮毂、内桨叶、外桨叶、内桨支轴、搅拌轴和刮料板,内桨支轴和轮毂相连,并对称装在搅拌轴上,内桨支轴周壁上装有内桨叶,外端上有外桨叶,内桨支轴和内桨叶间的内桨支轴上装有刮板支轴,刮板支轴下端上装有刮料板。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带刮料板的搅拌底桨,结构简单,新颖独特,使用效果好,可有效解决现有种分槽底部积料的问题。
四、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主视图(包括原槽体)。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的A-A向的结构俯视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由图1-图2给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是,包括轮毂、内桨叶、外桨叶、内桨支轴、搅拌轴和刮料板,内桨支轴6和轮毂1相连,并对称装在搅拌轴7上,内桨支轴周壁上装有内桨叶2,外端上有外桨叶3,内桨支轴和内桨叶间的内桨支轴上装有刮板支轴4,刮板支轴下端上装有刮料板5。
为了保证使用效果,所说的刮板支轴4中部有带法兰的钢管,刮料板5通过法兰和钢管相连接,刮料板由螺母和螺栓固定在法兰上;所说的刮料板5的平面和内桨支轴的中心线的夹角为45°,每个刮料板距离不等的装在内桨支轴下方,以保证每个刮料板扫过的面积不重合,但有交集,增大了刮料面积。
本实用新型的创新之处是,在内桨支轴上增加了刮板支轴4,刮板支轴下端上装有刮料板,且每个刮料板和搅拌轴的距离均不相等,以保证每个刮料板扫过的面积不重合,但有咬集,增大了刮料面积,有效解决了槽底沉积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情况是,电机带动减速机运转,减速机带动搅拌轴转动,搅拌轴带动内桨叶、外桨叶和刮料板运动,刮料板把底部中心积料刮到两端,通过内外桨叶搅动带动物料悬浮,从而对物料进行均匀混合。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采用桨叶和刮料板结合,从而带动物料悬浮,大大提高了MIG桨在种分槽搅拌设备中的使用效率,并达到理想的搅拌效果,同时使用范围也更加广泛,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在φ10.5×32m的种分槽中搅拌效果好,减少底部中间积料60%以上,在其他规格种分槽中推广使用,亦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州九冶三维化工机械有限公司,未经郑州九冶三维化工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5611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注胶转换接头
- 下一篇:便携式室内消火栓静压测量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