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助剂自动加料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020661596.7 | 申请日: | 2010-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08214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27 |
发明(设计)人: | 金福江;李平;谢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凤竹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6B23/00 | 分类号: | D06B23/00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李秀梅 |
地址: | 362218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助剂 自动 加料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印染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助剂自动加料系统。
背景技术
在一些企业中,特别是纺织企业,需要对多种助剂进行加料操作和称重,但由于人工称重劳动强度大、需要工人多、效率低、称重数据不方便存档等诸多问题。在称重的过程中时常会出现多称的情况,因工业中助剂称重次数极其频繁,很容易出现差错,从而导致助剂的极大浪费,进而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
目前,国内外应用在工业生产中的加料称重系统,都采取一对一的称取方式,即一种助剂对应一个泵、一个阀门、一条管道,当需要称取助剂时,则打开对应的隔膜泵,通过对应的管道进行抽取,这样的系统具有结构复杂、成本高,设备制造和维修困难,同时,设备的故障率较高,可靠性较低,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加料精确的助剂自动加料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助剂自动加料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若干助剂桶,用于存储各种助剂,其通过支架支撑于高位,每个助剂桶均设置有与其内部连通的排料管,并于排料管上设置有用于控制排料管通/断的电磁阀;
称重装置,其上设置有装料容器;
驱动装置,用于驱动称重装置在各助剂桶下方之间移动,当称重装置位于某一助剂桶下方位置,该助剂桶的排料管可向装料容器注入相应助剂;
控制主机,分别与电磁阀、称重装置和驱动装置连接,用于存储各助剂桶的位置信息和助剂信息,并根据预设的助剂加料指令控制驱动装置驱动称重装置移动到目标助剂桶下方、以及与电磁阀和称重装置形成闭环控制实现目标助剂的定量提取。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装置包括横向水平延伸的两导轨、活动配设于两导轨之间沿纵向水平延伸的活动横梁、通过横向传动机构连接驱动横梁沿两导轨移动的横向电机、通过纵向传动机构连接驱动称重装置沿横梁移动的纵向电机,所述称重装置活动配设于横梁上。
所述驱动装置还包括与横向电机连接的变频器,所述变频器与控制主机连接,用于控制横梁的移动速度,设置成当横梁接近目标位置时降低横梁的移动速度。
所述驱动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横向电机上用于检测电机转速的编码器,该编码器与控制主机连接用于向控制主机传递横向电机的转速信息。
进一步的,所述若干助剂桶沿横向间隔布置于支架上。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通过支架将助剂桶设置于高位,当电磁阀开启时,助剂利用重力可通过排料管注入装料容器中,该方式与现有的泵输送方式相比,结构简单且可大大降低装置成本;控制主机通过驱动装置控制称重装置在各助剂桶下方之间移动,并进行取料,具体工作时,只需一台称重装置就可实现多种助剂的提取,与现有的一个输送泵只能提取一种助剂相比,本实用新型可大大降低装置成本;控制主机与电磁阀和称重装置形成闭环控制实现目标助剂的定量提取,该控制方式可实现助剂的精确提取,避免取料过多或过少的现象,且设置成当助剂重量接近目标重量时减小电磁阀的开度,从而进一步提高本实用新型的助剂的提取精确性;助剂桶沿横向布置于支架上,可方便于与驱动装置配合,快速准确地将称重装置移动到目标助剂桶下方位置;驱动装置根据助剂桶的分布方式的需要,采用横向移动闭环控制,即横梁位置传感器、变频器和控制主机形成闭环控制,当横梁接近目标位置时降低横梁的移动速度,从而实现横梁的快速、准确移动,采用纵向移动开环控制,控制称重装置在横梁上低速移动,保证移动准确;这要即可降低成本、又可提高效率;本实用新型还可通过互联网将多组加料系统与一终端管理主机连接,从而实现多组加料系统的统一管理。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流程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2和图3所示,助剂自动加料系统,包括支架、若干助剂桶1、称重装置和驱动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凤竹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福建凤竹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6159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提高地坑壁刚度的结构
- 下一篇:一种双驱动装置行走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