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有机发光器件像素电路的双栅薄膜晶体管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020661812.8 | 申请日: | 2010-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93344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06 |
发明(设计)人: | 洪宣杓;闫晓剑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虹视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9/786 | 分类号: | H01L29/786;H01L29/423;H01L23/52;G09G3/32 |
代理公司: | 电子科技大学专利中心 51203 | 代理人: | 周永宏 |
地址: | 611731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有机 发光 器件 像素 电路 薄膜晶体管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平面显示技术,尤其涉及有机发光器件(OLED)像素电路。
背景技术
通常,有机发光显示器件是由N×M个发光像素单元按照矩阵结构排列组合而成,每个发光像素单元都包含一个有机发光二极管和一个对应的像素电路。如图1所示,现有的像素电路主要由两个晶体管和一个电容组成,其中,开关晶体管T1的栅极和源极分别和扫描线SCAN(扫描选择信号SCAN)和数据线DATA(数据信号DATA)连接,开关晶体管T1的漏极和驱动晶体管T2的栅极连接;驱动晶体管T2的漏极和电源线VDD(电源信号VDD)连接,源极和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D1连接从而提供用于D1发光的电流;电容器C1连接在驱动晶体管T2的源极和栅极之间用于在预定时间内维持对驱动晶体管T2所施加的电压。上述结构的像素电路的运行过程是:当开关晶体管T1根据施加于其栅极的扫描选择信号SCAN而被导通时,数据信号DATA被施加于驱动晶体管T2的栅极和电容器C1上,与数据信号DATA相匹配的电流被存储在电容器C1中,当驱动晶体管T2被导通时,储存在电容器C1中的电流被释放出来流经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D1并使其发光。
图2和图3是对应于图1所示的像素电路的开关晶体管T1的面板的制造方法和结构,在基板上形成缓冲层,然后利用常规方法,通过在缓冲层上相继形成活性层1,栅绝缘层2和栅电极层3和绝缘层7,然后在活性层1两端的上层中开孔,孔内分别为和活性层1两端相接触的源电极4和漏电极5,从而形成像素电路的开关晶体管T1,为了增加接触处的导电效果,还在源电极4和漏电极5上设置了连接金属薄膜6。
理想状态下,当开关晶体管T1被截止时,从开关晶体管T1的源极(Source)流向漏极(Drain)的电流应该为零;但是,实际状态下却会存在很微小的电流,这种电流被称为漏电流,漏电流越小,对像素电流的发光性能就影响最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有机发光器件像素电路的开关晶体管的漏电流,提供了有机发光器件像素电路的双栅薄膜晶体管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有机发光器件像素电路的双栅薄膜晶体管结构,包括位于最下层的活性层,位于活性层之上的栅绝缘层和位于栅绝缘层之上的栅电极层,活性层的左右两端分别和源电极和漏电极连接,活性层呈“一”字形,活性层之上的栅电极层由两条平行的金属薄膜带组成,所述金属薄膜带在活性层的中间位置形成两处交叉点,两条金属薄膜带通过活性层的上方后在活性层的一侧交汇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开关晶体管T1的上方只有一个金属薄膜带与活性层的交叉点,增加了金属薄膜带与活性层的交叉点后,使得开关晶体管T1的开关效果更好,可以更好的抑制漏电流的产生,因此可以取得更好的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图1现有技术中有机发光显示器件像素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2是图1中薄膜晶体管在面板中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薄膜晶体管在面板中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薄膜晶体管在面板中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薄膜晶体管在面板中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如图4所示,有机发光器件像素电路的双栅薄膜晶体管结构,包括位于最下层的活性层1,位于活性层1之上的栅绝缘层(图中未示出)和位于栅绝缘层之上的栅电极层3,活性层1的左右两端分别和源电极4和漏电极5连接,活性层1呈“一”字形,活性层1之上的栅电极层3由两条平行的金属薄膜带组成,所述金属薄膜带在活性层1的中间位置形成两处交叉点,两条金属薄膜带通过活性层1的上方后在活性层1的一侧交汇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虹视显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四川虹视显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6181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薄型贴面封装二极管
- 下一篇:一种改进的散热器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