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干熄焦循环气体系统酸液收集器有效
申请号: | 201020662039.7 | 申请日: | 2010-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08064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27 |
发明(设计)人: | 盛军波;何一兵;王大春;杨新平;张燕伟;丁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B39/02 | 分类号: | C10B39/02;C10B4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德权律师事务所 11302 | 代理人: | 周发军 |
地址: | 430080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干熄焦 循环 气体 系统 收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收集器,特别是一种适用于干熄焦循环气体系统酸液的收集器。
背景技术
循环惰性气体是干熄焦系统的主要换热介质,主要成分为氮气,允许含少量一氧化碳和氢气。同时随着红焦装入的过程,会带入少量的硫化物。气体通道除去干熄炉、一次除尘器等由耐火材料组成,其他部位如旁通风量管道、常用放散管道、锅炉外壳均为金属材质管道。
干熄炉装入炉口水封槽内水因负压过大而漏入炉内,漏入水分与红焦(主要成分为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为控制有害气体一氧化碳、氢气,生成中主要采取导入空气燃烧的手段。但在导入空气的过程中,氢气与氧反应生产的水汽进入循环气体系统;随红焦装入的硫化物也会与氧反应,生成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等酸性气体进入循环气体系统。
干熄焦开工期间,使用焦炉煤气烘炉,尤其是当焦炉煤气未经过脱硫处理时,伴随煤气燃烧过程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等酸性气体。
上述产生的酸性气体或物质,在循环气体系统内保持一定浓度后在系统内循环。当经过给水预热器降温时(目前干熄焦大多采用热管换热器,但具有共性),此处为干熄焦循环气体系统温度最低点,酸性气体冷凝形成酸性冷凝液,会对金属材质的循环气体通道造成腐蚀,尤其是当旁通风量管道、常用放散管道内的冷凝液下滴至下部的给水预热器时,会对内部换热管道造成直接腐蚀。生产实际中已发现旁通风量管道被腐蚀而穿洞,旁通风量管道及常用放散管道下给水预热器的换热管也有明显腐蚀痕迹,严重时这些都将危及干熄焦正常生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提高干熄焦循环气体系统使用寿命的干熄焦循环气体系统酸液收集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包括内外两层管壁,内壁与旁通风量管道和常用放散管道同径,外壁直径大于内壁直径;所述内壁与外壁之间设有开口,所述外壁上设置有外排口,所述外排口末端设置有水封。
上述方案中,所述外排口上设置有清扫口。
上述方案中,所述收集器通过法兰设置在靠近给水预热器的旁通风量管道和常用放散管道上。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具有有效延长干熄焦循环气体系统使用寿命的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位置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清扫口剖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循环风机7将冷却焦炭的惰性气体从干熄炉底部的供气装置鼓入干熄炉1内,与红热焦炭逆流换热。自干熄炉1排出的热循环气体的温度约为900~980℃,经一次除尘器4除尘后进入干熄焦锅炉6换热,温度降至160~180℃。由干熄焦锅炉6出来的冷循环气体经二次除尘器5除尘后,由循环风机7加压,再经给水预热器8冷却至130℃左右进入干熄炉1循环使用。给水预热器8与旁通风量管道2及常用放散管道3连接。本实用新型9设置在旁通风量管道2和常用放散管道3上,通过法兰连接加装在管道之上。此处循环气体与给水预热器换热后,进入干熄炉,温度为系统最低点。依据酸性气体在低温时冷凝的物理特性,在循环气体系统温度最低位置加装酸液吸收器。
如图2、图3、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不锈钢材质,耐腐蚀;通过设置内外两层管壁(内壁与循环气体管道同径,外壁增加一定尺寸),内外壁夹层开口沿酸液流动方向将其收集到收集器内后,由外排管道排出;外排口末端设置水封,实现有害循环气体与外界隔离,酸性冷凝液可连续排放。吸收器内套尺寸与管道相同,固未改变循环气体流道,不影响气体流动。酸液外排口设计有可以打开的清扫口,便于清理酸液吸收器内部积灰(渣)。干熄焦检修时将酸液吸收器安装在旁通风量和常用放散管道上,正常生产或者烘炉开工时将酸液外排阀门打开,即可将吸收液外排出循环气体系统。清扫时将清扫口紧固螺丝松开即可进行清扫处理。
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未经武汉钢铁(集团)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6203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细菌培养瓶保护装置
- 下一篇:制备聚氨酯热熔胶预聚体的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