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管双管板式蒸气余热回收器无效
申请号: | 201020662272.5 | 申请日: | 2010-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17244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03 |
发明(设计)人: | 何光文;邓宏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赛唯热工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7/16 | 分类号: | F28D7/16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一新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20 | 代理人: | 陈振华 |
地址: | 510620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管 板式 蒸气 余热 回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工业蒸气余热回收装置,特别是一种双管双管板式蒸气余热回收器,为一种工业蒸气节能器。
背景技术
长期以来,间壁式换热器一直是管壳式换热器一国独大的局面。然而近几十年来,由于各种板式类换热器的逐步开发和应用,这种高效换热方式带来了板式类换热器的深入研究和开发。然而,板式类换热器的结构强度远远低于管壳类换热器,所以不能够应用于高压或大多的中压场合;其使用温度也受制于胶垫及结构的使用温度限制,也就严重地制约了这种高热性能换热器的应用和发展。即便是在其有了长足发展和应用的今天,仍然是由于其结构强度低的原因---这个自身无法逾越的痼疾,它的应用领域也仍旧局限在一定范围内。
目前,工业蒸汽其流量较小,但有相变潜热,其含的能量是非常大的,大多具有较高的压力或有较高的温度。如用常规的管壳式换热器来回收热量,虽然能承压及耐温,但存在体积大,造价高的缺点。对于板式换热器因为高效,紧凑,虽然可以体积小,节能高效,但又存在不能承压及耐温的缺点。上述两种换热器存在的结构性缺陷,限制了其在高温高压蒸气余热回收的使用。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换热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管双管板式蒸气余热回收器,其采用双管与双管板组合成换热芯体进行工业蒸气的余热回收,从而提高换热效率,并提高了承压能力,达到节能降耗和提高设备使用寿命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
一种双管双管板式蒸气余热回收器,包括壳体、内管、外管、内管板和外管板,其特征是内管套在外管内,在内管和外管间形成环状通道,在内管两端分别设有内管板,在外管两端分别设有外管板,内、外管板间相互连接构成蒸气流动空腔,内外管间环状通道与内外管板间的空腔相连通。
所述的壳体上部设有蒸气入口,壳体下部设有热介质出口,蒸气入口与热介质出口分别与蒸气入口和热介质出口端的相应端的空腔相连通。
所述壳体的底部设有冷介质入口,在壳体顶部设有冷介质出口,冷介质入口和冷介质出口分别与壳体内腔相连通。
所述壳体的内、外管为管束组合,管束间的内、外管分别通过内管板和外板管相连接。
本回收器的内管、外管、内管板和外管板组成换热芯体,其与壳体构成余热回收器整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1)、本回收器的高温高压蒸气在内外管板间及内外管间较小空间流动,而使流量大的冷水在内管内及外管外的大空间流动,达到双面换热,又能承压耐高温,换热效率高的目的。
2)、壳体内外管束及内外管板间采用焊接结构,强度大、耐高压。3)、回收工业蒸气的余热并加热了厂内工艺用热水,降低了工厂的运行费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附图1~2。
从工厂来的工业高温高压蒸气从蒸气入口10进入壳体内,高温高压蒸气在外管板4和内管板3间形成的空腔内进入外管2和内管1管束间环形通道内,向下流动,将热量传递给从冷介质入口9来的冷水,蒸气冷凝成液后经热介质出口8流出。同时,冷水从冷介质入口9流入壳板5及壳体7,在回收器内冲刷外管板4,内管板3及内壁,外管2外壁,吸热后升温,从冷介质出口6流出,温度上升,成为热水送到需用热水的地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赛唯热工设备有限公司,未经广州赛唯热工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6227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