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具径向引流的热管有效
申请号: | 201020662931.5 | 申请日: | 2010-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5499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31 |
发明(设计)人: | 洪进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山长运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15/04 | 分类号: | F28D1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9 | 代理人: | 孙皓晨 |
地址: | 215300 江苏省昆***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径向 引流 热管 | ||
技术领域
一种具径向引流的热管,尤指具有径向引流复合式毛细结构的热管。
背景技术
热管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寿命长、超高热传导率、远距离热传输、无须外加作用力即可运作等优越的特性,被广泛应用在热传导与散热需求的各领域上,其主要为利用密封于其容腔内的工作流体的液-气相变化,吸收及散发热量的原理,来达成长距离高效率热传导的功能,热管外部接触热源,管内的饱和工作流体受热蒸发带走热量,并造成气态压差将热快速输送至冷却段,经冷却段凝结为液态释放出热量,由液态压差而由管内所具有的毛细结构,将工作流体以毛细力带回热源处,形成一个由蒸发段至冷却段的高效率热传导循环。
目前业界大多采用复合式毛细结构,以克服各种单一毛细结构的缺点,但多数未着眼于多热源设计,常只单纯将其归为同一蒸发段,或于轴向分段使用不同毛细结构,使毛细力递增来因应上述多热源的液态回流压损问题;而此类热管所配置的沟槽式毛细结构为轴向,优势为孔径一致且流阻于轴向可有效控制,但槽与槽之间无法流通,热源反面及侧面沟槽内的流体无法直接回到蒸发部,影响最大热传量,此外,在其他毛细力较高的毛细结构中,条状丝网纤维以及烧结粉末类型虽增加毛细力,却也同时增加了该结构中各方向的流阻。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利用第一毛细结构于本体的蒸发段内形成相互的沟槽,以将回流至蒸发段的工作流体,直接导入靠近发热元件的位置,以使发热元件所发出的热源直接对工作流体进行加热,以加快工作流体的蒸发速度,并可增加工作流体的储量,以提高局部工作流体的储量,缓冲蒸发避免干烧,提高蒸发效率。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具径向引流的热管设置有中空状的本体,并于本体的内壁表面设置有第一毛细结构,而本体二侧分别设置有蒸发段与冷凝段,而第一毛细结构于本体表面轴向设置有多个贯穿蒸发段与冷凝段的凸肋,而二相邻的凸肋间形成有沟槽,且第一毛细结构于蒸发段处设置有连续的螺纹状导槽,导槽为由凸肋表面径向切过所形成,使蒸发段处的二相邻沟槽由导槽相互连通。
本实用新型达到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提高局部工作流体的储量,缓冲蒸发避免干烧,提高蒸发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剖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于使用时的侧视剖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又一较佳实施例的侧视剖面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又一较佳实施例的正视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本体;11、蒸发段;12、冷凝段;2、第一毛细结构;21、沟槽;22、导槽;23、凸肋;3、第二毛细结构;4、发热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实用新型设置有中空状的本体1,并于本体1的内壁表面设置有第一毛细结构2,第一毛细结构2表面局部烧结有第二毛细结构3,其中:
该本体1二侧分别设置有蒸发段11与冷凝段12,并于本体1内填充有工作流体;
该第一毛细结构2轴向设置有多个贯穿蒸发段11与冷凝段12的凸肋23,而二相邻的凸肋23间形成有沟槽21,且第一毛细结构2于蒸发段11处设置有连续螺纹状的导槽22,导槽22为由凸肋23表面径向切过所形成,使蒸发段11处的二相邻沟槽21由导槽22相互连通,而沟槽21与导槽22为交错形成网格状;该导槽22可以切削、压花、锻压等加工方式形成,且导槽22的毛细孔径可大于、小于或同时具有大于、小于沟槽21的毛细孔径。
该第二毛细结构3烧结于第一毛细结构2于蒸发段11处的表面局部,第二毛细结构3为填充于沟槽21与导槽22,以及覆盖于凸肋23表面,且第二毛细结构3为多个轴向间隔设置;该第二毛细结构3为高含水量的丝网纤维式、粉末烧结式、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或其任一复合型式所形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山长运电子工业有限公司,未经昆山长运电子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6293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