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冲击刚度的测量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20664063.4 | 申请日: | 2010-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6501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07 |
发明(设计)人: | 童宗鹏;周文建;胡旭钢;石菲;孙少龙;韩彦民;沈建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M7/08 | 分类号: | G01M7/08 |
代理公司: | 上海浦一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11 | 代理人: | 张骥 |
地址: | 201108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冲击 刚度 测量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冲击刚度的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针对船舶动力装置中常用的隔振器的冲击性能试验,可在落锤式或跌落式冲击试验机上完成,通过测得的落锤冲击加速度计算得到冲击力的时历曲线,通过加速度积分计算得到缓冲元件的压缩变形,再通过落锤高度计算出冲击速度,由此得到缓冲元件在不同冲击速度下的冲击特性曲线和冲击刚度等性能参数。
但是对于高弹性联轴器的轴向、径向冲击刚度等抗冲击性能的试验,目前还没有相应的试验装置和测量方法。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冲击刚度的测量装置,它可以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冲击刚度的测量装置的技术解决方案为:
包括主工作台面、跌落台面,主工作台面设置于机座上,机座通过隔振器设置于减振底座上;主工作台面上固定设置支座,支座上设置被测元件,被测元件的顶部设置力传感器,被测元件连接位移传感器;主工作台面的上方设置有跌落台面,跌落台面的底部设置波形发生器;波形发生器设置于力传感器的正上方。
所述力传感器为石英压电式传感器。
所述位移传感器通过夹具与被测元件的顶部被冲击端刚性连接。所述位移传感器为激光位移传感器。
所述主工作台面通过导向柱与机座连接;跌落台面与导向柱活动连接;跌落台面连接提升装置;跌落台面设有配重。
本实用新型可以达到的技术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采用力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能够实现高弹的冲击刚度等冲击特性试验研究和冲击参数测试,相比于隔振器的冲击刚度试验中通过测得的加速度计算得到冲击力和变形的方法,本实用新型对冲击刚度的测量更加准确、直观、便捷。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冲击刚度的测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说明:
1为跌落台面, 2为提升装置,
3为主工作台面, 4为机座,
5为减振底座, 6为隔振器,
7为支座, 8为位移传感器,
9为被测元件, 10为力传感器,
11为波形发生器, 12为配重,
13为导向柱。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冲击刚度的测量装置,包括主工作台面3、跌落台面1,主工作台面3设置于机座4上,机座4通过隔振器6设置于减振底座5上;主工作台面3上固定设置支座7,支座7上设置被测元件9,被测元件9的顶部设置力传感器10,被测元件9设置位移传感器8,位移传感器8通过夹具与被测元件9的顶部被冲击端刚性连接;
主工作台面3通过导向柱13与机座4连接;主工作台面3的上方设置有跌落台面1,跌落台面1与导向柱13活动连接;
跌落台面1的底部设置波形发生器11;波形发生器11设置于力传感器10的正上方;
跌落台面1用于对被测元件9产生冲击载荷输入。
跌落台面1连接提升装置2,提升装置2固定设置于机座4上;调节提升装置2,能够使跌落台面1沿导向柱13上下移动,从而调节跌落台面1与主工作台面3之间的距离。跌落台面1设有配重12。
力传感器10采用石英压电式传感器。
位移传感器8采用激光位移传感器,测量被测元件9的冲击变形,位移传感器8发射的激光投射至被测元件9另一端的主工作台面3。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基于冲击力直接测量和元件变形直接测量的冲击刚度试验装置,用于高弹性联轴器的轴向、径向冲击刚度等抗冲击性能的试验研究。
本实用新型的力传感器10用于测量被测元件(高弹性联轴器)9受到的冲击力时历过程,实现冲击力的直接测量;即当跌落台面1跌落,波形发生器11与被测元件9发生碰撞时,被测元件9受到的冲击力,该冲击力具有幅值大、范围宽、频率高等特点。
本实用新型将力传感器10设置于被测元件9与波形发生器11的碰撞面之间,即将力传感器10安装在力流的传递路径上,使全部过程力通过力传感器10,实现全部力的直接测量,能够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由于压电式传感器具有测量范围宽、频响范围宽、线形好、迟滞小、灵敏度与测量范围无关、刚性高、抗过载、不疲劳、工作温度范围宽、使用寿命长等特点,能够满足本实用新型对力传感器的各种需求,因此采用石英压电式传感器对被测元件进行所承受的冲击力测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6406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效吸附一体化净水设备
- 下一篇:升降式水下投喂料装置